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观潮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初中文言文 > 观潮 >

鉴赏

钱塘 资料

钱塘 (又称浙 )是浙 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 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天下奇观。

主题分析

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 潮的雄伟壮观景象、水军演 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本文作者以十分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 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 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分段赏析

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 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彩场面:参加演 的船只众多,演 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 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 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 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 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 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写作特点

1.结构得当,语言练。

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2.描写生动。

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

3.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 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 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补充注释

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万面鼓声中 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 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或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问题解答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⑴潮来之状。作者由远到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的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沃日。

⑵演兵之威。

⑶弄潮之技。

⑷观潮之盛。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 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 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推荐阅读

论语十则> 山市>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伤仲永> 孙权劝学> 木兰诗> 口技>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