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金刚经说什么
目录
位置:主页 > 古代文学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说什么 >

第十四章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我们今天讲金刚经第十四品,金刚经开始到现在,讲了十三品,这其中再提起大家注意,金刚经虽然在说大般若的修持,这个般若不是纯粹的般若,他讲的是般若的体,就是道体,及见道之体的修行方法。开始先告诉我们,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护念」这个要点,由开始发心修行到最后的成佛,就是善护念。接著下来,就说善护什么念?无住。无住就是定,善护念就是戒,金刚经的般若,本身就是慧,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来说明金刚经的本身,般若法门就是如此。

如果以六度来讲,金刚经首先讲的无住,所以令一切众生入无余依涅盘而灭度之。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达般若的成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彻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后持戒,持的什么戒?持的菩萨大戒,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善护此念就是持戒波罗密,而到达般若波罗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这是一个基本修持的阶段;由此而学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说到十三品这里,差不多作了一个结论。

现在第十四品开始,是讲由忍辱波罗密,到达般若波罗密,我们今天这一段,重点就在这里。

解悟喜极而泣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这里只有三个小节,是另起一个阶段,前面都是须菩提与佛的对话,一问一答,记录下来,就是经典。

「尔时」,这时候,就是当问话的时候,须菩提听了这个经典的感受,听了佛说般若成就法门的感受。「深解义趣」,希望大家特别注意这四个字,大家念经时,很容易轻易把它念过去,深解义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这个理解到是我们现在讲的话,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个道。

后世禅宗门下,把它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叫解悟,一个叫证悟。解悟就是知见上的,所知所见到达了,但是还不是普通的学术思想所说的理解,而是这个身心马上感受到有一种脱落感,脱滞感,这就是解悟的一种境界。所以他说深解义趣,深深的得到解悟,不谈证悟。

「义」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证至高无上的道理,义也就是义理,义在古文就代表理,最高的道理。「趣」并不是兴趣的趣,而是趋向的趋,就是向那个方向,到那个路上,目标的趋向。佛经上经常看到这个「趣」字,趋向,已经到达这个境界,已经进入了这种情况。深解义趣是一件事实,不是文学上空洞的赞叹名辞。须菩提深解义趣以后哭了,他为什么哭呢?人往往喜极而泣,高兴到了极点,会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终没有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会哭起来;这个哭是无上的欢喜,所以也是一种悲心的流露。

学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清净面快要现前的时候,自然会涕泪悲泣,这是自然的现象,否则就是一个疯子了。当这个人自然的清净面,所谓本,本来的面目呈现的时候,自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找不到欢喜的痕迹,自然会哭起来。而你问他哭什么?他并不伤心,而是自然的,天的流露。等于说,自己失掉的东西忽然找到了,那个时候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也没有欢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泪悲泣的感受。

因此,须菩提一边哭一边讲,希有世尊啊!伟大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难得的佛啊!这都是赞叹之辞。「佛说如是甚深经典」,他说,你现在讲这样高深的道理,什么道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脱,智慧的成就,这个经典重点在这里。「我从昔来所得慧眼」,这位须菩提,是佛弟子有名的谈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说,自从我有慧眼以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从没有听到过这样深刻究竟道理的经典。

信心清净

讲到这里,又加上称呼了,等于我们讲话,经常说老兄啊!老弟啊!「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他说:假定有一个人,听到这个般若波罗密经,听到佛说的如何以智慧来自度、成佛的这个法门,「信心清净,即生实相。」这八个字是这一品重点的中心,千万记住。也就是我们后世众生,要想成佛的必经之路,必要的法门。达不到这个程度,与成佛的距离还很大,只能说你刚开始在学,一点影子都没有。达到了这八个字的程度,也可以说你进入了般若之门,建立学佛的基础了。

信心清净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专讲个人的信仰,因为真正的信仰并不是迷信。为什么不是迷信呢?因为是深解义趣,把道理彻底了解了来学佛,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假定说佛学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礼拜,那不能说他是不信;不过,严格的说,还属于盲目迷信的阶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达到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先懂得理论以后,再由这个理论著手修持。所以说,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要深解义趣,这个信心才是绝对的正信,这一个法门,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众生,自求解脱成佛之路。

所谓正信,要信什么呢?信我们此心,信一切众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们都有心,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我们找不到自己,不明我们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见到自己的本,因此隔了一层,蒙住了,变成凡夫。

凡夫跟佛很近,一张纸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见到了,清楚了,此心就无比的清净。佛的一切经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显教的止观、参禅、念佛或是密宗的观想、念咒子各种修法,都是使你最后达到清净心。清净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萨阶级地位的不同,修学程度深浅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别程度不同。

说到信自心,我们都信得过啊!我的心烦得要死,这个信心烦恼,就是绝对的凡夫。无烦恼,无妄想,就是信心清净,自然达到清净的究竟;立刻可以见到形而上的本,即生实相。实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见就是见这个。

所以说要想明心见,必须先要做到信心清净,能够生出实相。看了这个经文,知道须菩提明白的告诉了我们,因为他自己了解,才能说出这个道理,让别人以及将来的人,听到佛说这个道理,信心清净,能生实相。

希有的功德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假定有一个人,研究这个经典,而到达这个程度,他说,这个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第一希有功德的人是谁?我们在本经前面已经看到,须菩提赞叹佛:「希有世尊」。换句话说,这个人学佛就可以到达佛境界,因为这个人已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这个道理我们先要把握住。下面,他解释什么叫实相。

我们讲金刚经开始,就解释了般若智慧,一共有五般若,最难的就是实相般若,就是见道之体。实相般若就是菩提,涅盘,自,真如,各种名字都是讲这个东西。你如果认为实相般若不晓得有多大,有没有凤梨那么大,有没有萝卜那么大,那你就著相了,那就很糟糕。须菩提叫了一声世尊,自己又加解释,说出他自己的心得。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个「是」,青年同学们特别注意,这是古文的写法,拿现在白话文说,这个「是」就是这个,所谓这个实相这个东西啊,是无相,即是非相。我们应该还记得,前面在金刚经中佛也说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不著一切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等,都不著相,乃至无佛相,也无非佛相,一切相皆不著,连不著相的也不著了。

实相又是什么呢?即是非相。分析开来讲,无我相,无人相等等;归纳起来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他报告心得说,所谓实相,就是一切无相。在无相的这个成就中,佛勉强给他一个名称,叫做如来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须菩提的意见,再度的报告说:我啊,就是在佛在世的时候,能亲自跟著佛,今天能听到这种经典道理,「信解受持」,信得过了,解悟到了,再经常领受这个实相境界,随时随地在这个境界里,以此悟后起修。

「信解受持」,也是四个修行的阶段,就是后世所有对佛经的解释。信解受持,也就是教、理、行、果。「信」,把佛经的所有的教理信得过了。「解」,解悟到佛学的各种义理。「受持」,悟道了以后起修,修行以后证果,教理行果。也有一个说法,叫做信解行证。自心信这个理,解悟到了,悟道以后修行,修行以后最后证到佛的道果。所以信解受持,教理行果,信解行证,是同一个修行的情形,这四个字不能随便当一句话念过去。须菩提说,像我们现在亲自跟著佛,听到这个道理,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不稀奇。因为他们当时亲自见到佛,有佛亲自指导,当然是不足为难。

谁是五百年后希有人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将来过了五百年,为什么说五百年呢?为什么不说一千年呢?或者三百年呢?这就是佛自己对于佛教的说法。佛在世的时候,叫做正法住世;佛涅盘以后,而有些大弟子 们还在,仍算是正法住世。五百年以后,是像法住世,那时佛的大弟子们活得最久的,五百年也都要涅盘了,不住世了。自此以后,只有经典、佛像等住世,所以说是像法时代。据说像法也不过五百年到一千年,以后就是末法时代,就是尾巴啦!尾声啦!末法并不是说没有,是说真正佛法的修持,快要到尾声,快要向末了,这是在各种戒律上,各种寓言上所记载佛所讲的。

但是也不尽然,譬如说在许多大经中所讲,如在华严经里,佛就承认佛法没有没落的时候,什么道理呢?因为佛法是真理,真理是永恒的,真理只有一个,不会变的,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否则现在早过了五百年,大家岂不是更难了吗?这里须菩提说,假使后五百岁,有人在像法末法时代,看了这个经,研究了这个经,也能与古人与须菩提及佛大弟子们一样,达到了信解受持,他说这个人就是第一希有。第一希有是金刚经特别提出来的,第一希有就是了不起,超凡而入圣;第一希有就是几乎等同于佛。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在佛及大弟子们都不在世的时代,有人研究这个经典,这个人当然已经进入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的境界。四相皆离,不著一切相的境界,他本身已经到达了。

为什么我不是我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这两句话千万注意!如果参加佛学考试,一定会考到的。「所以者何」,这是什么理由?所谓我相,本来是非相,是假相,下面接著人相众生相都是假相。佛学说的这个「我」,就分析来看,我们现在一定是有个我,有个身体,佛学说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之身,骨头呀,肉呀,这些东西凑拢来而成的暂时的我。而且生下来到了第二天,那个第一天的我已经衰老了,满月以后,与第一天生下来也完全不同,十岁与一岁也完全不同。总而言之,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十二年以后的我们,全身连骨头都换了。所以这个肉体不是我,是假我,这是个工具,暂时借来用。等于这个电灯泡,暂时借来用一用。所以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认假为真了。身体的我既非真我,那么我们的思惟意识,念头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为每一分,每一秒思想意识都会变去;尤其年龄大的时候,过去几十年,甚至现在说的话,都随时忘记,所以说能够思惟、意识、念头也非我,这些都不是我。「我」都尚且非我,那里还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无相。万有的相是因缘凑合,是假合的虚妄相,不是真实。但是虚妄不是没有,只是偶然暂时的存在而已。所以说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广之,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刚经使我们同时认清,不要被虚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暂时现象,骗去了自己的智慧,骗去了自己真的情感。

的情感这句话,有没有问题呀?有问题!真怎么会有情感,真不是没有情感吗?所谓情感者,即非情感,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虚妄相;但是,如果佛没有情感,佛不会发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过,佛的情感不是痴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真正的悲心,没有悲心的痕迹,只是理所当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如何见佛

接著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家要学佛,去那里见佛啊!「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那么你说我们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虚妄,因为礼拜这个虚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诚恳,发起了真实的诚敬,那就是「信心清净」,就可以「能生实相」。这个实相的境界就是离一切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礼佛,就是一念之间,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间,已经顶礼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有一个禅宗公案,说有一个小孩子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转来转去,后来对著佛的正面,他就小便了。有个法师出来看到说:你这个小孩太没有礼貌,怎么对著佛就小便?小孩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那一方小便呀?

反过来说,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央是毗卢遮那佛,中心一念诚敬,十方三世诸佛皆在目前。怎么样在目前?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个道理必须要搞清楚。

这多半是须菩提在那里演讲,讲给佛听,佛是听众。换句话说,是他向佛报告,接著是佛的印证,佛的奖状发下来了。

难得的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佛说,是的,就是这样,你讲得很对,就是这样。未来世的众生,有人听到金刚经的道理,没有被吓住,那就是一个希有的人。惊是吓住了,怖是神恐慌,非常恐慌;譬如我们走夜路,看到一个黑影子,一下子吓住了,那个是惊。怖呢,非常恐慌,持久的心里恐吓,那个是怖。畏时间更长了,不停的害怕。像我们在座的,个个都是第一希有,听了金刚经不惊不怖不畏,而且没有不懂的人,个个都懂了。

事实上有没有又惊又怖又畏的人呢?这在修持佛法的时候就看到了。我们很多人学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来,反而吓住了。许多人说:我吓死了,吓得我的汗啊,像黄豆那么大,因为我没有了。我说你学佛不是想求个无我吗?怎么还吓住了呢?所以说慧,这个佛学名辞,用的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够,功德的功力不够,就有惊、怖、畏的现象。

将来的时代,有人成就金刚经般若这个法门,不惊、不怖、不畏,佛说,这个人,真是非常难得了。佛说这个希有,就很重,佛给我们的这个价钱,奖金就很重了,非常希有,几乎不可能,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入圣。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何以故?什么理由呢?金刚经的特点,是使我们知道无住、无相、无愿,这是大乘的心印。此心要随时无住,随时不著相,随时随地的无愿。你说正要我们发大愿,怎么无愿呢?大慈悲当然是愿力,慈悲过了就不住,没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哭啊!过了就不住,所以说愿而无愿。

第一波罗密是大智慧成就,大彻大悟,成佛,也就是般若实相。般若实相本来无住,本来无相,本来无愿。当然大家不要会错了意,青年同学们根本发不起愿力,以为你本来无愿,已经合于佛法了,那就很糟糕。无愿,就是一切大慈悲用过了便空,无住。因此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第一波罗密也就是般若,大智慧;而般若里的实相般若,就是见道体,也就是我们后世禅宗所谓的明心见

什么是忍辱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

问题来了,前面一路下来都是讲般若,是菩萨六度里最后的一度──智慧成就。所谓的六度也已经说过,就是布施、持戒、忍辱、进、禅定、般若。换句话说,这也是学佛的一个次序。

首先,学佛的要学布施,布施就是能够舍;舍并不是叫你光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而是一切的习气都要舍掉,改变,丢掉,把整个人生转化。放下也是舍,万缘放下就是布施,这是内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净,才算真持戒;心不清净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作的。作到了此心清净,念念清净,不需要持戒了,因为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此心念念在清净中,无恶亦无善,是名至善。这就是持戒,持戒还好办,忍辱最难办。

你说自己心也很清净,戒律也很好,那是当你没有受到打击的时候,打击一来啊,就火冒八丈高了,也管不了清净不清净,什么病都出来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为那是最难最难的。也因为这个原故,大乘菩萨必须进入无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萨地。

无生者,本自无生,信心清净,一念不生处。这个一念不生处,不是压制的,也不是没有思想,没有知觉,而是一切杂念不起,信心清净就是无生。

光是无生是不够的,要「无生法忍」,切断一切万缘叫做法忍。我们中国文学的形容辞是,拔开慧剑,斩断情丝。有时我们剑是拉不开的啊!有时候又只拉一半,有时候剑拉出来了,看看剑却楞住了。不要说斩啦,扯都扯不断,那个剑早就钝了。所以说,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首先我们来了解佛学忍辱的意思,看到一个「辱」字,我们会想到受人侮辱叫做辱,譬如别人骂你啦,打你啦,各种不如意的刺激,算是辱,这是从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法上讲,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们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招来自己许多烦恼,也带给别人许多烦恼。不要说我们人是如此,你只要看看动物,拿蚂蚁来说,你仔细观察,年轻的蚂蚁经过老化蚂蚁的旁边,都走得远一点,这样的辱,这样的难堪忍。

所以,这个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难堪忍,没有一样事情是圆满的,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堪忍,受得了;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为如此,这个娑婆世界上的众生,才最能够成佛,因为生在天堂没有痛苦,没有刺激,天天在享福,众生也不想修道,用不著嘛!生在地狱里,受苦受难都来不及,没有时间搞这一套。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乐,有善有恶,各有一半,所以能够刺激你发生解脱的智慧,是成佛的捷路。

忍辱并不是完全讲侮辱,大家不要搞错了,一切的痛苦能够忍的都是辱。譬如我们这个世界上做生意的,创事业的,乃至发财的,你问他这个日子好不好过?他一定说不好过。受不受得了呢?有什么办法呢?反正能够忍得住就这样忍下去;所以说娑婆世界的众生堪忍,能够忍受。

佛跟须菩提两人对话到这里,如果不仔细看这个经,突然看他在中间来一个忍辱波罗密,会觉得奇怪。所以刚才我先提起大家注意,这一部经把六度波罗密都讲完了,为什么现在提出这个忍辱波罗密呢?

忍辱的榜样

我们要想学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难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为什么定不住啊?两个腿痛,你就忍不住了,这个忍就是忍辱里的一忍啊!当然硬忍是很难,但是你明明知道此身两腿两手,四大皆空,那个时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过去。所以这六度的一关忍辱度,你就过不了,过不了的话,这一切皆是空谈。你说我们会念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木鱼敲起来非常好听……阿啾!糟糕,我感冒了,怎么办?看那个医生好?因为怕死掉,众生相就来了,寿者相就来了,这一下就忍不过去了。

所以忍辱的道理,放在金刚经的中心,大家要特别特别注意!佛把自己本身修持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个榜样。所以佛说,真正智慧彻底悟道的人,才晓得忍辱波罗密本身没有个忍。如果有坚忍的念和感受在那里,就已经不是波罗密,就已经没有到彼岸,也没有成就。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什么理由呢?佛又对须菩提说,以他本身做榜样,像我从前的时候,曾经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过去印度一位名王,不过印度不注重历史,这种历史资料只有在佛经里才找得到。这位当时历史上的名王非常残暴,那个时候,释迦牟尼是个修道的人,相当有成就,到达菩萨地了;虽然是缘觉身,无佛出世自己也会悟道,后来歌利王因闹意见要杀释迦。他说,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杀你,你会不会嗔恨?释迦佛说:此心绝对清净,假使我起一念嗔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后,我就不能复元,结果歌利王一节一节把他割了。释迦牟尼没有喊一声唉唷,心里头也没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后,歌利王要求证明,释迦牟尼说,假使一个菩萨的慈悲心是真的话,我的身体就马上复元,结果他立刻复元了,又活起来。

这个故事比耶稣的复活厉害多了,所以佛说,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他在当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说给我们修行的人做个榜样;当然,并不希望我们被别人割了作试验。现在不必谈割截身体了,叫你不说话你就受不了,叫你坐著不动也受不了,其实这个就是忍辱与禅定、般若的道理;只因为智慧不够,悟道并没有透彻,所以你受不了。

达摩与苏格拉底

刚才讲到忍辱波罗密,我们再提起注意,所谓忍辱,包括了人世间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烦恼,忍到没有忍的观念,没有忍的心理,忍到无所忍,自然而清净,这才是忍辱到达波罗密成就的程度。所以佛说,当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他说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首先他没有觉得这个生命是属于「我」的,这一句话特别注意啊!我们这个身体是属于我们暂时所有,是暂时附属于我,并不是我真正永远的占有,因为此身本来不是我。要把这个道理,不仅理解清楚,还要实际上证到,才信心清净,才有希望证得般若实相,这是真正的功夫。

但是功夫又是什么地方来的呢?般若见地来,智慧不透彻不能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智慧的境界,并不是功夫的境界,如果叫功夫的境界为大彻大悟,那就是气象局发的警报,路上有雾,小心撞车的那个「雾」了,就看不见了。这个悟是清朗的,智慧破除一切陰影的境界。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和寿者相应生嗔恨。】

说到这里,先要有一个认识,佛现在所告诉我们的,不是假想,是一个实际的修持。无我相,无人相是智慧的解脱。譬如西方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最后被人家谋害,拿到一杯毒药,朋友们劝他不要吃,他明知道是毒药,笑笑,仍然谈笑风生,最后喝下去死掉。

又如中国禅宗达摩祖师,在中国传道的末期,遭到其他法师们妒嫉,五次毒死他,都未成功。等到第六次毒他时,他把毒药吃下去告诉弟子们,跟你们的因缘到了,我要走了。弟子们当然不让他走,他说因缘已到,我已经吃下毒药了。另外密宗的木讷祖师, 最后也是被人毒死的。这些人都知道因缘已到,杀人抵命,欠帐还钱,应该走就走了。又如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等等,这些都是智慧的解脱。所以禅宗五宗宗派之一的法眼大祖师,有偈子说:

理极忘情谓如何有喻齐
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

这个偈子有八句,我们引用要点,只说它的一半,理极就是真正的道理,智慧的领悟,理解、悟解到达了极点;忘情,这些妄念的情没有了。这个境界是没有办法描写的,没有办法讲,没有办法说,理到了极点,智慧到了极点就是理极忘情谓。后面几句是描写无我相,无人相等等的境界,自然而然,理到了,事也到了。

所以佛教的华严境界,又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到了也是无有障碍,所以光是研究佛学就不能在修持上得受用。大家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没有融会贯通,没有到达理极,所以我相、人相仍在。像佛说的身体被人家残害,而只有慈悲心,不动嗔念,到达忍受没有痛苦的境界,这是理的境界,智慧的成就。

忍辱的功夫

说到功夫的成就,就要提到南北朝时候禅宗的二祖,他尽管是接了达摩的衣钵,最后还是受报;多生多世欠的命债,最后还是要还。佛法的基础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有一个祖师在被杀头的时候,写了一个偈子:

四大原无我五蕴本来空
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

他很慷慨的把头伸出来,砍吧!此外像印度禅宗的祖师师子尊者,也是还债,头砍下来没有血,脖子里冲出来像牛一样,数尺高。这证明经过修持,色身已经转化,再进一步白血化掉,他身体变成空的,杀头也杀不了啦!

在色身还没有变空以前,受报被杀了,像杀头、受伤害,不流血只流白的情况,并没有痛的感觉,所以那个不算忍辱。忍辱的时候有痛的感觉,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心念把痛苦拿掉,转化成慈悲,这才是忍辱波罗密。到达没有痛的感觉,那是功夫境界,不能说是忍辱波罗密的功德。尽管功夫到达这一步很不容易,但是这个功夫不稀奇,等于我们上了麻醉药,开刀不会痛,那不能说你本事好不痛啊!如果没有上麻醉药,极痛而能不痛,那是你真正的智慧成就,你当场就可以把五蕴里的受蕴与想蕴,都拿开而解脱了;学佛也是要学解脱,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加以说明。

所以菩萨道的忍辱是有形象的,痛苦是痛苦,烦恼是烦恼;能够把烦恼、痛苦观空而转化了,就是道德的行为,心理上的心,这才是菩萨的功德。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注意!别人态度不好,或一句话不中听,马上起计较心,乃至起嗔恨心,你所有的功夫、修道,都垮掉了。青年同学们注意,不要听了金刚经讲忍辱,就万事不做,自以为那是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萨道的基本神。菩萨是积极的,不管自我,只有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烦恼的。要处处牺牲自我,必须要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神。譬如说,佛为什么让人家砍他的身体?他是为了证明给世人,修证佛法确有其事,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晓得。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他再告诉须菩提,回想过去五百生以前,专修忍辱。他说那一生的修行,专做忍辱功夫,的确达到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著相。所以他强调一句话,怎么样学佛?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就是学佛的神,换句话说,不要被一切现象骗了,或迷惑了。有个庙子,有个房子,有件衣服,有个地方,这些都是相;此心不要被佛堂、房子、财产、或名誉所迷恋了。所以前面曾说,要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一切相,发起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

无所住的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学佛做功夫的人,大家就要注意了,我们在做功夫学佛,好像就在这色、声、香、味、触、法六样里面滚,就在这六根六尘之中打转。你千万记住,「不应住色生心」,一切境界,一切现象都不是,那是我们后天的,心理上、生理上、神上的幻化。「不应住声生心」,听到声音当成佛菩萨对你说话,耳朵里最容易发起声音,走上这个路子,佛都救不了你。你看戒律的部分,佛在世时,很多走上这个路子,佛只好放弃。所以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句话就是重点。要学佛的人,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要随时观察自己,观心,要使此心无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种东西上,或住在某一种习气上,始终不能解脱,已经是走入魔道了。佛法初进中国时是「磨」字,意思是折磨你的。后来齐梁时代改成魔鬼的魔,因为讲魔鬼大家会害怕小心一些,所以千万千万注意,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

接著下去,我们很多学静坐,及观心法门的同学要注意了,「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你们做观心的功夫,做静坐的功夫,心境上有一个清净在,你心住在清净,已经不清净了;至少那个清净是非常狭小的。还有些人觉得空了,他那个空啊,不过是水桶那么大,也许比水桶还小一点,都是你意识上一个境界,不是真正的空。这就是心住相;著相,著在一个空的现相上,有所住。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错误的,错误的空观,错误的住心法门。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水桶那么大的空,或者清净就是道,那不是你骗了道,就是道骗了你,也许你骗了释迦牟尼佛。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如何布施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为什么讲忍辱,一下子又跳到布施来了呢?就是今天讲课一开始跟大家提醒的,金刚经布施、持戒、忍辱,是一贯连下来的,不像现在的文章条理化、科学化,过去的文学行云流水,看起来漫无次序,好似一个不规律的排列,但是却构成不规律的美。所以说,「菩萨不应住色布施」,就是不应著相,住色法的布施是有形的,非常著相。用白话文来讲,就是一切受物理、环境影响的东西,都要把它放掉,万缘放下,就是不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佛再三的告诉须菩提,佛法大乘菩萨道的神,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有所作为,一切一切的作为,都是处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应如是布施,应万缘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为什么人放不下呢?因为不肯真正布施,因为众生著相。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譬如我们人最著相的,是希望自己多活几年,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寿者相。但是生命留得住吗?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这些现象,不是你要留就能够留的;它本身留不住,本来无住,本来不可著相的。凡夫众生之所以为凡夫众生,是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尤其是学佛的人,都非常清楚,但他心中仍在想:留不住的都是他们,我大概能留得住吧!总觉得自己不同一点,比不知的不学佛还可怜。所以我经常提到我那袁老师的诗,「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说学佛的人,明明知道五蕴皆空,但是啊,自己到处痴迷重重。这就是因为行不到的原故,行不到就不是修行人。修行是行,行为上的行。

所以佛「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有些年轻人,自以为有了大乘的神,又不肯自修,我就常常劝他们,你先求自修啊,自修好了,再来度人,你连自修都没有修好,怎么去度人呢!这也是我经常感叹自己的,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自己都没有学好,度个什么人啊!只怕你自己不成佛,不怕你没有众生度。众生愈来愈多,有的是事需要你去作的,自己修行没有基础,何必急急忙忙去度人呢?

彻底的说,众生不要你度,个个自己会度,有些菩萨们度众生,决不是说法,反而加重众生的苦头,等他吃够了苦头,受不了,他自会回头的;这也是一个度人的法门,并不一定要教他打坐学佛。

因为有些年轻的同学们,心心念念在学佛,而且发疯一样的想成佛,成佛干什么?要度众生;众生自己会度,不要你度!「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你要晓得佛法的理,一切众生皆是佛,你去度佛干什么?每个众生都是自自度。所以六祖悟道以后,对他的师父讲:迷时师度,悟后自度。众生都是自自度,在佛教早晚功课中要念到,自众生誓愿度,自烦恼誓愿断,都是自自度中。

佛怎么说话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一共五种语,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实语、真语,都容易了解,什么是如语呢?不可说不可说,闭口不言,其声如雷,这个就是如语。如者如同实相般若,生命的本来毕竟清净,清净到无言语可说,就是如语,所以佛是如语者。

全部的金刚经说的就是如语,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了半天,他又说他说法四十九年,一个字都没有说,这就是如语,是不可说不可说。

不诳语,是不打诳语,不异语是没有说过两样的话。我们把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典拿来看,两样话都非常多。但是再仔细研究,他只说过一个东西,没有说过两样,这一个东西说了四十九年还说不清楚。所以佛说他没有说过一句话,这是如语。在这部经典,佛为什么要像赌咒一样,怕人们不相信,说他从来没有说过不老实的话呢?这是教我们信心清净,要切实相信,切实相信一个真正的佛法。这个佛法是什么样子?

无实亦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真正的佛法就是这一句话,佛把彻底的消息都告诉我们了。有一个东西可得吗?得到个什么?如果买一个萝卜,买一个南瓜,还有个东西可以带回来;但是得道得一个什么都没有!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由布施、持戒、忍辱到般若的成就,告诉你真正佛法的修持,不住、不著相、不执著,放下万缘。

放下就对了吗?放下的也不对!所以马祖告诉弟子们,放不下就提起来!提起来,心有所住;心有住,即为非住,提也提不起来。大家用功的人,也都是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有一个同学来问:老师啊,我现在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我说:那你不是成佛了吗?我要向你磕头了,你已经到了无实无虚嘛!这个情形不是提不起放不下,他那是闹情绪,闷在那里,那就不对了。真懂得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懂得了无实无虚,换句话说,到这个时候,要提起就用,不提起就放下,就是这样简单。所以真正的佛法是「此法无实无虚」,佛讲这一句好严重!他先向我们赌了一个咒:我一辈子没有说过谎话,我说的都是老实话,你们要相信啊!你们听我的啊!我告诉你,此法无实无虚。你懂了就是你的,不懂还是我的,就是这个话。你要懂得当然是你的嘛!他说的都是老实话。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他进一步告诉须菩提,他说修菩萨道的人,心执著一个佛法可得,一个佛法可修,执著了佛法的一种法就错了。随便举一个例子,许多学佛修道的人,都说:唉!我万缘放下了。问他:那你现在干什么?他说:现在就是修道呀!对不住,一点都没有放下。 学佛修道不是万缘里头的一缘吗?难道是万缘以外的一缘吗?这就是说,你是有所为修,有形象去做,这是菩萨心住于法而行,这个人永远不会见道。

等于人闭上眼睛,到了一个黑暗的房间,他看不见了,永远摸不出来。假使真想明心见、见道,「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一切无所住,这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放下,此人绝对可以见道。等于这个人有了慧眼,有了眼睛,又在太陽底下,当然万象森罗,什么都看得很清楚。

无量无边的功德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阿弥陀佛!我们跟佛客气一下,你老人家言重了,对我们太好了。他告诉须菩提,「当来之世」,将来的时代,或者一个善男子,或者一个善女人──功德、智慧有成就者,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够接受这部经典的般若要义,照此修行,甚至深入义趣的读诵,这个人就等于是佛。这句话多严重啊!所以我说,佛啊,你老人家言重了,不敢当。应该我们念到这里,要加一两句话,佛啊,对不起你老人家,实在不敢当。他说,真能够这样即同如来。

但是佛的话,为什么讲的那么客气?那么严重?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引用楞严经两句话就可以了解,「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是佛说的,后来禅宗的达摩祖师也说过,「一念回机,便同本得」。这就是说,能够对金刚经的道理都了解了,以此修行的,相同于佛的行;并不是说你就是佛,是等同于佛。以佛的智慧,完全可以了解这样的人,了解他对于金刚经般若智慧如此透彻,这样的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一篇的一个结论,就是大智慧的一个成就,理解到证悟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够发起心地修行的作用。以智慧悟道,起心行的作用,修忍辱行,在苦海茫茫中,作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此人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结论偈子:

第十四品偈颂

优昙花发实还无尘刹今吾非故吾
笑指白莲闲处看污泥香里养灵珠

「优昙花发实还无」,优昙花就是昙花,佛经上经常引用。在中国内地难得开花,在台湾都看过昙花,色、香都好,但却非常短暂,所谓昙花一现。当昙花开到最香的时候,就是它凋落的时候,所以佛经经常用昙花来形容。

站在宇宙看人类的历史,几千万亿年的时间,也只是昙花一现。大家活了几十年,回头一看,几十年像昙花一现,非实非虚,非真非假,即空即有,要从这个角度去体会。修持佛法有没有真成就的?绝对有!但是不能著相,非实非虚。所以,像优昙花开了, 当时是有嘛!又好看又好香;马上没有了,又是空了。但是你说空了是没有吗?不是没有!尘尘刹刹,这是用佛学名辞,物质世间就是尘,刹代表一切土地。

「尘刹今吾非故吾」,这个物质世间现在的我,不是以前那个我,不是前生的我,也不是来生的我,这个我是假我,今吾非故吾,不是我生命本来的那个生命。离开这个 现在的我,才可以找到本来常乐我净的那个真我。生命的真我在那里找呢

「笑指白莲闲处看」,所以佛经上叫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尤其佛重白色的莲花,八叶巨莲,莲花不在好的地方成长,愈脏愈烂的泥巴里头,莲花愈开得茂盛。

「污泥香里养灵珠」,大乘的神是入世的,要入到最稀烂的地方修道,才能成功;跑到高山,跑到清凉的地方住茅蓬,成不了道啊!那是道要成你,不是你要成道。

推荐阅读

金刚经> 王凤仪十二字薪传> 化性谈> 竹窗随笔> 佛学基础知识> 佛门基本礼仪> 释迦摩尼传> 金刚经解释> 华严经译文> 觉海慈航>

阅读分类导航

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