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景岳全书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古代医书 > 景岳全书 >

卷之二十九必集·杂证谟·遗精

经义

《上古天真论》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呼吸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中古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神不散,亦可以百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 虚无,真气从之,神内守,病安从来。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生气通天论》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者,藏而起亟也;者,卫外而为固也。凡之要,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强不能密,气乃绝,秘,神乃治,离决,气乃绝。之所生,本在五味,之五宫,伤在五味。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神乃央。

《金匮真言论》曰∶夫者,身之本也。故藏于者,春不病

《本神篇》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两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而出入者谓之魄。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而不止。恐惧而不解则伤伤则骨酸痿厥,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虚,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本藏篇》曰∶人之血气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命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神,收魂魄,适寒,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成而脑髓生。

《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平人绝谷篇》曰∶血脉和则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气也。

《调经》、《本神》等论曰∶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经,而成此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六节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之处也。

《痿论》曰∶肺主身之皮,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卫气篇》曰∶五脏者,所以藏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

《疏五过论》曰∶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五气流连,病有所并。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神,气竭绝,形体毁沮。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神内伤,身必败亡。

论证(共三条)

滑,总皆失之病。虽其证有不同,而所致之本则一。盖遗之始,无不病由乎心,正以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心有所动,肾必应之。故凡以少年多欲之人,或心有妄思,或外有妄遇,以致君火摇于上,相火炽于下,则水不能藏,而随以泄。初泄者不以为意,至再至三,渐至不已,及其久而道滑,则随触皆遗,欲遏不能矣。斯时也,竭则虚,虚则无气,以致为劳为损,去死不远,可无畏乎。盖之藏制虽在肾,而之主宰则在心。故之蓄泄,无非听命于心。凡少年初省人事,道未实者,苟知惜命,先须惜。苟欲惜,先宜净心。但见伶俐乖巧之人,多有此病。而田野愚鲁之夫,多无此病。其故何也?亦总由心之动静而已,此少年未病之前,所当知也。及其既病而求治,则尤当以持心为先,然后随证调理,自无不愈。使不知求本之道,全恃药饵。而欲望成功者,盖亦几希矣。

之证有九∶凡有所注恋而梦者,此为神动也,其因在心。有欲事不遂而梦者,此失其位也,其因在肾。有值劳倦即遗者,此筋力有不胜,肝脾之气弱也。有因用心思索过度辄遗者,此中气有不足,心脾之虚陷也。有因湿热下流,或相火妄动而遗者,此脾肾之火不清也。有无故滑而不禁者,此下元之虚,肺肾之不固也。有素禀不足而易滑者,此先天元气之单薄也。有久服冷利等剂,以致元失守而滑泄者,此误药之所致也。有壮年气盛,久节房欲而遗者,此满而溢者也。凡此之类,是皆遗之病。然心主神,肺主气,脾主湿,肝主疏泄,肾主闭藏。则凡此诸病,五脏皆有所主,故治此者,亦当各求所因也。至若盛满而溢者,则去者自去,生者自生,势出自然,固无足为意也。

因梦而出者,谓之梦遗,不因梦而自出者,谓之滑。梦遗者,有情,有火,有虚,有溢。有因情动而梦者,有因动而梦者。情动者,当清其心;动者当固其肾。滑者,无非肾气不守而然。若暴滑而兼痛者,则当从赤白浊门论治。

论治(共八条)

一、道滑而常梦常遗者,此必始于欲念,成于不谨,积渐日深,以致肾气不固而然。

惟苓术菟丝丸为最佳。其次,则小菟丝子丸、金锁思仙丹之类,皆可择用。

君火不清,神摇于上,则遗于下。火甚者,宜先以二煎之类清去心火;火不甚者,宜先以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丹,或人参丸、远志丸之类收养心气,然后用苓术菟丝丸之类固之。

相火易动,肝肾多热,而易于疏泄者,宜《经验》猪肚丸为最,或固丸之类主之。然须察其火之微甚,宜清者亦当先清其火。

凡思虑劳倦,每触即遗者,但当培补心脾,勿得误为清利。惟寿脾煎,或归脾汤减去木香,或用秘元煎主之。皆其宜也。其有气分稍滞,不堪 、术者,宜菟丝煎主之,或以人参汤吞苓术菟丝丸亦妙。

先天素禀不足,元不固,每多遗滑者,当以命门元气为主,如左归、右归、六味、八味等丸。或五福饮、固煎、菟丝煎之类随宜用之,或《经验》秘真丹亦可酌用。

湿热下流,火伏中而遗者,宜四苓散,或大小厘清饮之类主之。

过服寒凉冷利等药,以致气不固,道滑而遗泄不止者,速当补脾肾,宜五君子煎、寿脾煎、或右归丸、八味地黄丸、家韭子丸之类主之。

治遗之法,凡心火盛者,当清心降火。相火盛者,当壮水滋。气陷者,当升举。滑泄者,当固涩。湿热相乘者,当分利。虚寒冷利者,当补。下元元不足、气两虚者,当专培根本。今人之治遗泄,动以黄柏、知母为君,或专用固本丸、坎离丸之类,不知苦寒之,极能沉降泻水,肾虚者,尤非所宜。肾有补而无泻,此辈亦何裨于肾,而凡用治于非火滑泄者,适足为肾之害耳。

述古(五条)

丹溪曰∶梦滑,专主乎热,热则流通,宜滋降火。劳神思者,安神养心。久而虚脱者,须兼补药及收涩之药,无有不愈。

薛立斋曰∶按前证若肾气不足,用益志汤、金锁正元丹;肝肾虚热者,用六味丸、加味逍遥散;脾虚热者,用六味丸、补中益气汤。凡此悉属不足之证,宜用十全大补汤,或用萆厘清饮送八味丸。又曰∶按前证属足三亏损所致。若肝肾虚热者,用四物加柴、山栀、山茱萸、山药。脾胃气虚者,用补中益气加山茱萸、山药。思虑伤脾者,兼用归脾汤加山茱萸、山药。肝肾亏损者,六味丸。真虚败者,八味丸。心肾不,用萆 厘清饮。心气虚热者,清心莲子饮。

楼全善《纲目》云∶一壮年梦遗白浊,与涩药益甚,知其郁滞,改用导赤散,大剂服之,遗浊皆止。又一中年梦遗,与涩药勿效,改与神芎丸下之,下后与猪苓丸,遂愈。

徐东皋云∶梦遗因心经有火,神思不宁,所以梦与人泄,治当用清心、安神、胆等剂,加黄连、生地、人参、远志、茯神、枣仁、羚羊角之类。有自遗者,乃气血虚而下脱,有因热而流通者,当分虚实,须用八物汤加龙骨、牡蛎、樗根皮之类。有小便后出不可禁者,或不小便而自出者,或中出而痒痛,常如欲小便者,并宜先服辰砂妙香散,或威喜丸,或厘清饮,别以绵裹龙骨同煎,或加五倍子、牡蛎、白茯苓、五味子之属煎服。

王宇泰曰∶凡病泄不禁,自汗头眩,虚极,或寒或热,用补涩之药不效,其脉浮软而散,盖非虚也,亦非房室过度,此无他,心有所睹,因有所慕,意有所乐,欲想方兴,不遂所欲,而致斯疾,既以药补且固,不效,将何以治之?缘心有则神不归,意有想则志不宁,当先和营卫,营卫和则心安。次调其脾,脾气和则志舍定。心肾媾,神内守,其病自愈。其法用人参三钱,当归一钱,洗焙为末,作三服,糯米饮调下,服毕自汗出而寒热退。

若头眩未除,用川芎三钱,人参一钱,焙为末,作三服,沸汤调下。头眩瘥而不禁者,用芍药半两,丁香三钱,木香三钱,锉散,每服用生姜五片,枣二枚,以水同煎,空心服。即心安神定,固神悦。

论列方

小菟丝丸(固三五) 家韭子丸(固三四) 五君子煎(新热六) 人参丸(补百五) 归脾汤(补三二) 大厘清饮(新寒五) 菟丝煎(新固三) 寿脾煎(新热十六) 小厘清饮(新和十)远志丸(补百十三) 固丸(固三十) 苓术菟丝丸(新固五) 秘元煎(新固一) 秘真丹(固二五) 金锁思仙丹(固十九) 固煎(新固二) 二煎(新补十) 金锁正元丹(固十八)左归丸(新补四) 右归丸(新补五)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五福饮(新补六) 八物汤(补十九)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六味丸(补百二十) 八味丸(补一二一) 天王补心丹(补百八)益志汤(热一六五) 《经验》猪肚丸(固四十) 逍遥散(补九二) 四物汤(补八) 辰砂妙香散(固十五) 安神丸(寒一四二) 胆汤(和一五三) 柏子养心丸(补百十一) 威喜丸(固四五) 导赤散(寒一二二) 清心莲子饮(寒三二) 猪苓丸(因四八) 四苓散(和一八七)萆厘清饮(热一六四) 神芎丸(攻七二)

论外备用方

还少丹(补一三五) 心肾丸(补百十二) 枸杞子丸(补一四二) 金樱膏(补百) 安肾丸(热一六六 寒不禁) 小安肾丸(热一六七 虚梦遗) 玉锁丹(固二一 不禁) 金锁丹(固十七) 金锁匙丹(固二十 鬼遗) 固真散(固二八 暖下元) 三仙丸(固四一 遗滑) 金樱丸(固二四) 固真丸(固二七 久滑) 九龙丸(固四二) 水陆二仙丹(固二三)韭子丸(固三三 虚寒漏) 茯菟丸(固三八 思虑伤) 王荆公妙香散(固十六 安神固

推荐阅读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医养生学> 中医基础理论> 本草纲目> 伤寒杂病论> 药性赋白话解>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白话文>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