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容斋随笔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容斋随笔 >

容斋随笔·卷五

汉唐八相

【原文】

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过三年。姚以二子及亲吏受赂,其罢犹有说,宋但以严禁恶钱及疾负罪而妄诉不已者,明皇用优人戏言而罢之,二公终身不复用。宋公罢相时,年才五十八,后十七年乃薨。继之者如张嘉贞、张说、源乾曜、王晙、宇文融、裴光庭、萧嵩、牛仙客,其才可睹矣。唯杜暹①、李元纮为贤,亦清介龊龊自守者。释骐骥②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可不惜哉!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注释】

①杜暹(?—740)唐玄宗宰相。濮州濮(今河南濮)人。曾任郑尉,大理平事、监察御史、给事中、黄门侍郎兼安西副大都护等职,在任安抚将士,不怕勤苦,清廉有节,颇得当地各族人民的欢迎。

②骐骥:骏马。

【译文】

萧何、曹参、丙吉、魏相、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是汉唐名相,这不必细说。然而前六位君子终身任宰相之职,而姚崇宋璟在唐明皇时任相,都不到三年的时间。姚崇因为自己两个儿子及亲信小吏收贿赂被罢相,尚属事出有因。宋璟却仅仅因为严厉禁止劣质的钱币及嫉恨有罪而无休无止告状的人,唐明皇就根据优人的一句戏言而罢掉了他的宰相之位,姚崇、宋璟两人再也没有被起用。宋璟罢相时,年仅58岁,过了17年才死去。继之为相的,如张嘉贞、张说、源乾曜、王晙、宇文融、裴光庭、萧嵩、牛仙客,他们的才能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杜暹、李元纮可称为圣贤,也是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人。放弃骏马不骑,反而急急忙忙地去找别的劣马,真可惜啊!萧何将死,所推荐的贤人只有曹参;魏相、丙吉同心协力,辅佐国政;房玄龄每次议论国事,必定言及没有杜如晦就没有人能筹划决策;姚崇退出相位之时,推荐宋璟来代替自己。只有贤人才了解贤人,在这一点上后人是无法比拟的啊!

晋之亡与秦隋异

【原文】

自尧、舜及今,天下裂而复合者四:周之末为七战国,秦合之;汉之末分为三国,晋合之;晋之乱分为十余国,争战三百年,隋合之;唐之后又分为八九国,本朝合之。然秦始皇一传而为 亥,晋武帝一传而为惠帝,隋文帝一传而为炀帝,皆破亡其社稷。独本朝九传百七十年,乃不幸有靖康之祸①,盖三代以下治安所无也。秦、晋、隋皆相似,然秦、隋一亡即扫地,晋之东虽曰“牛继马后”,终为守司马氏之祀,亦百余年。盖秦、隋毒流四海,天实诛之,晋之八王擅兵,孽后盗政,皆本于惠帝昏蒙,非得罪于民,故其亡也,与秦、隋独异。

【注释】

①靖康之祸: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译文】

从尧、舜至今,天下分裂而后又统一了四次:周朝末年为战国七雄,秦朝统一;汉朝末年为魏、蜀、吴三国鼎立,晋朝统一;晋朝乱而分裂为十几个小国,战争持续三百年,隋朝统一;唐朝之后又分裂为八九个小国,本(宋)朝统一。然而秦始皇传一世而为 亥,晋武帝传一世而为晋惠帝,隋文帝传一世而为隋炀帝,都葬送了自己的大好 山。唯独本朝传九世170年,才不幸遭遇“靖康之祸”,大概三代以来没有如本朝这样和平安定的。秦朝、晋朝、隋朝都有相似之处,然而秦、隋一旦灭亡即彻底消失无迹了,东晋虽然被称为“牛继马后”,但毕竟仍然保持了司马氏的 山,也享国百余年。大概秦朝、隋朝流毒四海,罪恶极大,上天诛之。晋朝的八王之乱,“孽后”贾南风专权乱国,都是因为晋惠帝昏庸无能所至,并不是得罪百姓。所以它的灭亡和秦、隋朝的灭亡不同。

上官桀

【原文】

汉上官桀①为未央厩令,武帝尝体不安,及愈,见马,马多瘦,上大怒:“令以我不复见马邪?”欲下吏,桀顿首曰:“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忠,由是亲近,至于受遗诏辅少主。义纵为右内史,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不治,上怒曰:“纵以我为不行此道乎?”衔之,遂坐以他事弃市。二人者其始获罪一也,桀以一言之故超用,而纵及诛,可谓幸不幸矣。

【注释】

①上官桀,西汉陇西上邦人,约武帝、汉昭帝时人。武帝时任太仆。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事情败露,被诛族灭。

【译文】

西汉时,上官桀任未央宫厩令,汉武帝曾经身患疾病,病好后到马厩察看,发现官马大都很瘦弱,非常恼怒,说:“厩令莫非以为我不能再看到官马了吗?”打算将他 给有关部门议罪。上官桀马上顿首谢罪:“我听说圣体不安,日夜忧愁,牵肠挂肚,心思确实没用在官马身上。”话没说完,已泣不成声,泪流满面。汉武帝认为上官桀一片忠心,从此把他作为近臣看待,甚至于让他奉遗诏辅佐少主。义纵任右内史时,汉武帝驾临鼎湖,得了重病,久治不愈,后来终于康复。起驾游幸甘泉宫,看到道路没有得到清理,不禁大怒,说:“义纵认为我不能再走这条路了吗?”内心极为恼恨义纵,于是借其他事治罪义纵,并将之斩首示众。这二人刚获罪时是一样的,上官桀因为一句话被破格提拔重用,而义纵却被斩首,可以说上官桀很幸运而义纵太不幸运了。

韩信周瑜

【原文】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成禽,信盖自言之矣。周瑜拒曹公于赤壁,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会东南风急,悉①烧操船,军遂败。使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则瑜未必胜。是二说者,皆不善观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余,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禽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胜矣。不然,何以为信、瑜?

【注释】

①悉:全部。

【译文】

周瑜世人都说韩信攻打赵国时,赵国的广武君李左车请求用一支奇兵堵塞井陉口防守,以断绝韩信军队的粮道,成安君陈余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韩信所派遣的闻谍暗中刺探得知陈余没有采纳广武君李左车的计策,回来报告,韩信大喜,马上率军前进,随即战胜赵国。假使广武君李左车的计策得以采纳,韩信就要战败被擒,这大概是韩信自己说过的话。周瑜和曹操在赤壁对阵,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正巧遇很猛的南风,这才烧毁曹操的所有战船,曹军大败。如果没起大风,黄盖没有献火攻之计,那么周瑜就未必能取胜。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善于观察人的结果。因为,用韩信对付陈余,就如同用猛虎对付羊猪一样,韩信对汉王刘邦说,请求向北攻下燕国、赵国,假使井径口不能通过,他必定会想出其他锦囊妙计。韩信对广武君李左车说:“假若成安君采纳您的计谋,我就要战败被擒。”这大概是韩信谦虚以求李左车畅所欲言的说法。当孙权向周瑜询问破操之计时,周瑜已经陈说了曹操贸然进军的四种弊病,并说将军擒之应该在今日。刘备见周瑜,嫌周瑜带的军队人少。周瑜说:“这些军队已经足够用,您就看我周瑜怎么大破曹军吧!”就算没有火攻之策,周瑜也必定会有其他克敌制胜的办法。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他们还是韩信、周瑜吗?

汉武帝赏功明白

【原文】

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始为校尉①,以功封侯,青失两将军,亡翕侯,功不多,不益封。其后各以五万骑深入,去病益封五千八百户,裨校尉侯益邑者六人,而青不得益封,吏卒无封者。武帝赏功,必视法如何,不以贵贱为高下,其明白如此。后世处此,必曰青久为上将,俱出塞致命,正不厚赏,亦当有以慰其心,不然,他日无以使人,盖失之矣。

【注释】

①校尉:官名。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战国末当已有此官。秦为中级军官。西汉,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 骑、射声、虎贲八校尉。

【译文】

卫青当大将军时,霍去病才为校尉,因功被封侯。卫青进攻匈时,丧失了两位将军,翕侯阵亡,功不多,所以没有增加封赏。其后,二人各率领5万骑兵深入匈腹地。结果霍去病增封5800户,所属偏将、校尉被封食邑的共六人,而卫青没有得到增封,手下的吏卒也没有得到封赏。汉武帝论功行赏,定然依法进行,不以贵贱论高下,竟如此公正无私。后世对待这些事情,必定说卫青长期任上将,与霍去病都率兵出塞作战,即使没有封赏,也应当有所表示以安慰将士之心,如果不这样做,他日就无法驱使将士。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推荐阅读

四大文学名著> 唐诗> 宋词> 诸子百家> 史书> 古代医书> 蒙学> 易经书籍> 古代兵书> 古典侠义小说>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