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千古之谜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史书 > 千古之谜 >

唐代是否已发现氧气?

氧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它是由谁首先发现的呢?化学史上传统的观点认为:在18世纪后半叶,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于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于1773年,各自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是,早在170多年以前,德国汉学家朱利斯。克拉普罗特(1783—1835年)就提出了与此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氧气是中国唐代学者“Mao—hhoa”(法语拼音,可音译为“马和”、“华”等)发现的。1807年,在俄国彼得堡科学院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年轻的德国汉学家朱利斯。克拉普罗特宣读了一篇用法文写的有关化学史的论文。论文的题目是《论第八世纪时中国人的化学知识》。克氏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了“中国唐代学者马和最先发现氧气”的观点。克氏说:他于1802年在朋友波尔南的家中,曾经看到过一本只有68页,题名为《平龙认》的中文手抄本。手抄本的著者是马和,著作的时间是至德元年岁次丙申三月初九。至德是唐肃宗的年号,至德元年就是公元756年,因此克氏把《平龙认》看作唐代的著作。

克氏在论文中引述了《平龙认》中有关氧气的主要内容:“有许多方法可以分开气的组成成分,并可取出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最先可用的变化物提取之,如金属、硫黄及炭等。当燃烧时,这些原质乃与空气中的体混合,而首生此二种元素的混合物”。“气是永不纯净的,但以火热之,我们可从青石、火硝、黑炭石中提取出来。水中亦有气,它和气紧密地混合在一起,很难分解”。根据克氏的引述,《平龙认》所说的“气”,从质描绘和制取方法上来看,指的是氧气。因为将硝石加热后是可以制取氧气的,这已经为近代化学所证明。克氏的论文,于1810年(清朝嘉庆十五年)

在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克氏的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各种反响,臧否之论纷起。1886年英国化学家德克瓦茨在《化学新闻》杂志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特别提到了克氏的这一论文,希望化学界能够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进一步征求补充的证明材料。1904年法国著名的无机化学家摩瓦桑在《无机化学大全》一书

中,以肯定的语气述及中国学者最早知道氧气的存在。1919年德国化学史研究专家李普曼在《炼丹术的起源与发展》一书中,参考了克氏的论文,并扼要摘录了原文,1926年,在意大利出版的一种科学期刊里,刊登了意大利青年莫齐阿利撰写的文章。他认为:克氏论文中所根据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都是不可靠的。莫齐阿利否定克氏的理由有四点:一,中国古代的“气”是指神而言,不是后来西方所认识的气体,故“气”不能算作“氧气”;二,陰陽两字是雌雄的意思,用意很泛;三,当时不可能有制备氧气所必需的玻璃器具和橡皮塞;四,水需要高温或遁电才能分解,这在当时也是办不到的。由于莫齐阿利也没有看到过《平龙认》一书,因此他的意见也仅仅是一种推测而已。1953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翻译出版了由苏联学者涅克拉索夫编写的《普通化学教程》,书中认为,中国唐代制备氧气(“”)的方法,“实质上和近代的非常相似”。1960年,苏联学者第奥根诺夫在《化学元素发现史》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1976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三分册中,以《一个中国人之谜:第八还是第十八?》为题,详细引证和讨论了这一问题。他推测《平龙认》可能是18世纪的托名著作。

在国内,也有几种不同意见。袁翰青在《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中认为,《平龙认》是唐代人的著作。唐代某个炼丹术士通过观察发现有些物质燃烧后能使空气发生变化,还可能观察到硝石加热后会放出气体,于是就用古代的陰陽学说作解释。因此,《平龙认》所用“陰陽”两字,是一般的哲学上的概念,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空气的成分和氧气这一物质。总之,所有一切可以看作在近代发现氧气之前所进行的“先驱工作”。要使唐代发现氧气之谜得以解决,关键是找到《平龙认》原书。孟乃昌在《太原工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上的《(平龙认)质疑》认为,《平龙认》一书,自克氏的论文发表以来,至今国内外尚无人见到。而且克氏在论文中把成书时间说成是“至德元年岁次丙申三月初九”,即公元756年,但是,中国历史上并没有这个日子,因为756年被分成两半,就是一至六月的天宝十五年和只有七至十二月的至德元年。另外,加上其他一系列疑点,孟乃昌认为《平龙认》一书是克氏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编造的伪书。1980年《科学画报》4月号发表了叶永烈的文章《对一件化学史悬案的新见解》,认为明代三宝太监郑和本姓“马”,因此《平龙认》是郑和所著。在同一刊物7月号上,又发表了吴德铎的三点不同意见,认为《平龙认》的年代、书名字体以及作者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至今尚不能作出最后定论。

可见,中国古代发现氧气的问题,确实还是一个尚待解开的历史之谜。《平龙认》是否真有其书?如果真有其书,是唐代著作,还是后人伪托?倘如原书不在了,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研究考证来解决这一悬案?等等。这一切都是尚待我们去探讨的问题。

(冯兆平)

相关作文

有没有过尧舜禅让?> 周太王亶父号“古公”吗?> 武王伐纣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过西域吗?> 太伯是吴国的开创者吗?> 越王勾践是否夏禹的后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北朝17位帝后为何出宫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推荐阅读

后汉书> 清宫史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三国志> 明史纪事本末> 野史秘闻> 蒙古秘史> 秦前历史导读> 汉朝历史导读> 北史>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