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三国志白话文
目录
位置:主页 > 古代文学 > 史书 > 三国志白话文 >

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曹彰传、曹植传)

任城威王曹彰传,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从小就善于射箭、驾车,臂力过人,徒手能与猛兽格斗,不怕危险困难。几次跟随曹征伐,志向慷慨昂扬。曹曾经批评他说:“你不向往读书学习圣贤之道,却好骑马击剑,这都是只能对付一个人的,哪值得珍贵!”督促他学习《诗经》、《尚书》。曹彰对身边的人说:“大丈夫一旦作了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大将军,就能率领十万人马在沙漠上驰骋,驱逐戎狄,立功建号,哪能作博士呢?”曹有一次问几个儿子的好,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志向。曹彰说:“愿作将军。”曹说:“作将军干什么呢?”曹彰回答说:“披坚甲,握利器,面临危难不顾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曹大笑。

建安二十一年(216),曹彰被封为鄢陵侯。建安二十三年(218),代郡的乌丸族谋反,曹任命曹彰担任北中郎将,行使骁骑将军的职责。临出发以前,曹告诫曹彰说:“在家里我们是父子,接受了命令就是君臣了,一举一动都要按王法行事,你要引为儆戒呀!”曹彰北征进入涿郡的境内,叛变的乌丸族几千骑兵攻到,当时曹彰的兵马尚未集结,只有步兵一千人,战马几万匹。曹彰用田豫的计策,坚守阵地的要冲。敌人溃败逃散,曹彰追击,亲自与敌人搏战,箭射敌骑,应声而倒的前后连成一串。打了半天,曹彰的铠甲中了几箭,气势更加雄壮,乘胜追击,直到桑干河,距离代郡有二百多里。军中长史和众将都认为部队远道而来,人马疲累,又有命令不许过代郡,不许深入敌境,违令轻敌。曹彰说:“率军出征,只是为了取胜,为什么要受限制呢?敌人还没跑远,追上去就能击溃他们。服从命令放跑敌人,决不是良将。”便上马,命令部队:“落后者斩!”一天一夜追上了敌人,出击大获全胜,斩首俘虏了几千人。曹彰超过常例几倍地犒赏将士,全军没有不高兴的。当时鲜卑族的首领轲比能率领几万人马观望双方强弱,看到曹彰奋力冲杀,所向披,便请求臣服。这样北方便平定了。那时候,曹在长安,召曹彰到自己的行营。曹彰从代郡经过邺县,太子对曹彰说:“你刚立了功,现在去西边面见主公,注意不要骄傲自夸,回答问题要表现得谦虚。”曹彰到了长安,按照太子所说的,把功劳都归于众将。曹很高兴,捋着曹彰的胡子说:“黄须儿居然大不简单!”曹回京都,任命曹彰行使越骑将军职权,留在长安。曹到洛陽后,生了病,传驿召曹彰,曹彰没有赶到,曹已经过世。曹丕即王位,曹彰与诸侯各去自己的封国,曹丕颁布诏书说:“古代帝王之道,用功勋来使亲人和睦,并分封母弟,建立邦国以继承家业,所以能保卫大宗,抵御侵略,防止灾难。曹彰以前奉命北伐,平定朔方的土地,功勋盛大,给他增加食邑五千户,连同以前的共一万户。”

黄初二年(221),晋封公爵。黄初三年,封为任城王。四年,曹彰进京相见,生病死于官邸,谥号为威。下葬的日子,朝廷赐他銮辂龙旗、虎贲勇士一百人,仿照汉朝东平王之旧例。他儿子曹楷承袭了爵位,转封在中牟县。

黄初五年(224),又改封到任城县。太和六年(232),改封任城国,食邑五个县二千五百户。

明帝青龙三年(235),曹楷犯了私派官属到中尚方衙门制作禁物的罪,削去食邑二千户。正始七年(246),改封济南,食邑三千户。

正元(254~256)、景元初年(260~264),两次给他增加食邑,共四千四百户。

陈思王曹植传,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十几岁就诵读《诗经》、《论语》以及辞赋几十万字,擅长作文。曹有次看到他的文章,对他说:“你请人代作的?”曹植跪下说:“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当时铜雀台刚刚建成,曹让儿子们都登上去作赋。曹植拿起笔来立刻就写成了,内容很可观,曹十分惊奇。曹植情简约平易,不喜欢摆出威严的气派,车马服饰,都不追求华丽。每次见曹答问辩难,总是应声回答,特别受曹

建安十六年(211)被封为平原侯。十九年(214),改封为临艹甾侯。曹征讨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县,告诫他说:“我从前任顿丘令的时候,二十三岁。想起那时候所干的事,到今天也没有后悔的。现在你也二十三岁,能不努力吗!”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丁仪、丁訥、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可是他任事,不掩饰自己,饮酒没有节制。曹丕使用权术来对待曹,矫情表现自己,曹身边的宫人也替曹丕说话,所以终于定下曹丕为太子。

建安二十三年(217),为曹植增加食邑五千户,连同以前的共一万户。曹植有一次乘车在驰道上行驶,打开司马门出来。曹大怒,处死了公车令。从那以后加重了对诸侯的约束,而对曹植的也日渐衰退。曹顾虑曹植的势力太大会成为后患,因为杨修有才能有智谋,又是袁术的外甥,于是罗织罪名杀了杨修。曹植心里更加不安。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派曹植任南中郎将,行使征虏将军职衔,要让他去救曹仁。召他来要告诫他一番话,曹植喝醉了酒不能起身,曹后悔,罢免了他的职务。曹丕即王位,诛杀丁仪、丁訥和他们全家的男子。曹植和诸侯全部回到自己的封国。黄初二年(221),监国谒者灌均迎合曹丕的旨意上奏:“曹植醉酒傲慢,劫持要挟使者。”有关部门请求治他的罪,曹丕因为太后的缘故,只将他降为安乡侯,同年又改封鄄城侯,黄初三年,立曹植为鄄城王,食邑二千五百户。

黄初四年(223),转封曹植为雍丘王。那一年曹植赴京朝见。黄初六年(225),文帝东征,回去的时候路过雍丘,到曹植的宫中与他见了一面,给他增加了五百户食邑。明帝太和元年(227),又改封曹植到浚仪。太和二年(228),又回到雍丘。曹植常常自悲自怨,空有一身才能却无处施展,上书请求试用。说:“臣听说士人活在世上,在家侍奉父亲,出去则侍奉君主。侍奉父亲要使亲族荣耀,侍奉君主要使国家振兴。所以慈父不能没本事的儿子,仁君不能容忍没用的臣子。根据德行授予官职的是能成大事的君主;衡量能力接受爵位的是尽忠的臣子。所以君主没有虚任官职的,臣子也没有白白领受职位的。虚授被称为谬举,虚受被称为禄。《诗经》中‘素餐’这句话就是因此而作。从前虢仲、虢叔不推辞两国的任命,因为他们德行很厚;周公旦、召公..不推辞燕、鲁的封地,因为他们的功劳大。现在臣蒙受国家的大恩,已经三朝了。正赶上陛下政治升平的时候,沐浴着陛下的恩泽,感受着仁德的教化,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但我被封在东部的藩国,爵位列于上等,身披着轻暖的衣服,口中吃厌了各种美味。眼睛看惯了华丽奢侈的装饰,耳朵听腻了丝竹管弦的声音,原因就在于爵位太高,俸禄太厚。转念想起古代授予爵位的制度,和我这种情况不同,都是授给勤劳为国,辅佐君主,利民惠民的人。现在我没有德行可以称述,没有功劳可以记录,如果像这样长年对国家一点用处没有,那就要应了诗人‘彼其之子’的讥刺。所以抬头有愧于冠冕,低头有愧于朱衣。“当今天下一统,九州和睦,但是西边还有违抗王命的蜀国,东边还有不肯臣服的吴国。守卫边境的将士还不能卸下甲胄,谋士们也还不能高枕无忧,他们实在是要统一海内以达到太和的境界啊!所以启灭了有扈氏而夏朝的武功昭彰;成王战胜商、奄两国,周的威德才得以显著。现在陛下圣明治世,将要完成文王、武王那样的功业,继承成王、康王的鼎盛,选贤任能,用方叔、召虎那样的臣子领守四方边境,作国家的爪牙,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

然而高飞的鸟没有挂在箭绳上,深渊中的鱼还没有悬在钓饵上的原因,恐怕是钓、射的技术还没有穷尽。从前耿..不等光武帝到达,就迅速出击张步,说是为了不把贼寇留给君父。正是出于这种动机,所以齐王的车右因为左轮鸣响而伏剑自刎,雍门狄因为越兵来攻而自杀在齐境。像这两名士人,难道厌恶活着而喜欢去死吗?实在是对怠慢、凌驾于君主之上的行为痛恨的缘故。君主臣子,是要用他们兴利除害;臣子侍奉君主,一定要全身赴难,立功报答君主。过去,贾谊刚刚成人,就要求去统辖附属国,要捆住单于的脖子要他的命;终军十八岁出使南越,要用长缨牵着南越王来朝拜汉帝。这两位大臣,难道是要宣扬自己夸耀于世人吗?志向有时郁结在心里,要施展才力,奉献给英明的君主。从前汉武帝为霍去病营建住宅,霍去病推辞说:‘匈奴未灭,没有臣安家的地方!’忧国忘家,舍身救难,是忠臣的志向。现在臣居住外边,并不是俸禄不厚,可是却睡不安稳,吃不出味道,是挂念着吴、蜀还没有平定啊!“看到先武皇帝的武臣旧将,年老去世的已经有了。虽然世上不缺贤者,但老将旧卒,还是对打仗有经验。私下不自量力,还有为国效力的志向。也许能建立微小的功劳,报答所受的大恩。倘若陛下能破例下诏,让臣奉献出锥刀的用处,在西边大将军的麾下,充当一队士兵的小校;如果隶属于东边的大司马,统管一只小船,一定赴汤蹈火,骋船催马,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虽然不一定能擒住孙权、割下诸葛亮的耳朵,也要俘虏敌人的将帅,歼灭敌军。一定要用迅速的胜利,洗去终身的耻辱。使名垂史册,事列朝策。即使在蜀地粉身碎骨,在吴国头颅高悬,也如同获得了新生。如果微小的才能不能被试用,默默无闻地死去,白白地享受荣誉,养肥身体,活着对国家没有用,死了也无损于自然规律,徒然占据很高的爵位享用优厚的待遇,养尊处优,直到白头,这只不过是圈着豢养的动物,不是臣所抱的志向。传闻征东部队失于防备,吃了小亏,不禁废寝忘食,摩拳擦掌,抚剑东望,心早已飞驰到吴会了。“臣从前跟随先武皇帝南到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关,看到行军用兵的策略变化,可以说是神妙了,所以说战争不能预言,临敌要根据形势采取相应的变化。很想效力于明时,立功于圣世。每次阅读史籍,看到古代的忠臣义士,为了朝廷的使命,殉国家的危难,身体虽被宰割分裂,但功绩铭刻在鼎钟之上,姓名永垂青史,每次都抚着心叹息。

臣听说英明的君主用人,不排斥有罪的,所以秦国、鲁国起用打败仗逃跑的将军孟明视、曹沫,最终成就大功;楚国、赵国赦免了绝缨盗马的臣子,结果关键时刻靠他们解救了危难。臣私自为先帝早逝而悲伤,任城威王去世,臣又凭什么能活得长久!只怕死得过早,坟上的土还没有干,而身和名已经全都泯灭了。臣听说好马长声嘶鸣,伯乐就能辨出它的潜能;卢狗悲声号叫,韩国就知道它是名犬。所以要让好马在齐、楚之间的道路上效力,以表现它行千里的能量;让名犬追逐敏捷的狡兔,以检验它搏咬的本领。现在臣的志向是建立犬、马那么小的功劳。可是私下里忖度,却没有伯乐、韩国那样的人举荐,所以为之长叹而私自感伤。“面临搏戏而抬起脚跟看得出神的人和听见音乐而私下打拍子的人,也许是知音或懂搏道的。从前的遂,不过是赵国的一名陪隶,尚且借着锥和囊的比喻,警醒主人而立功,何况伟大的魏国人才济济的朝廷,竟没有慷慨赴难的大臣吗!自卖自夸,是士女的丑恶行径;入世求官,是道家的忌讳。而臣所以敢向陛下陈述这些话,实在是因为和国家同气连枝,忧患与共。希望能以尘土雾气那样小的力量补充山海,萤火虫、蜡烛那么弱的光为日月增辉,所以敢于暴露丑恶献上一颗忠心。”

太和三年(229),曹植被改封为东阿王。太和五年(231),曹植再次上书请求问候亲戚,因此而致意说:“臣听说天称为高,是因为它覆盖万物;地称为广,是因为它承载万物;日月称为明,是因为它们普照万物,江海称为大,是因为它们包容万物。所以孔子说:‘伟大呀尧作君主!只有天可以称大,只有尧能效法天。’天的恩德对于万物来说,可算是弘大广远了。尧施行教化,是先亲后疏,由近及远。他的《帝典》说:‘彰明大德,以亲近九族。九族和睦,然后辨别百官。’周文王也推崇这种教化,《诗经·大雅·思齐》说:‘对嫡妻也要施行这种教化,以至对于兄弟,以至于治理国家。’所以能融洽和睦,引来诗人的歌咏。从前周公怜悯管叔、蔡叔不和谐,便大肆分封至亲来作王室的藩屏。史传说:‘周代王室宗族,异姓的排在后面。’的确是骨肉的亲情不能分离,和睦亲人的意义非常牢固,没有讲求大义却把君主摆在后面,大谈仁德却遗漏了自己亲人的道理。“陛下取资唐尧开明的德行,体用文王翼翼的仁之心,融洽宗室,施恩九族。群后百官,轮番休息。执政不废除公开的朝议,下情能够上达到内廷。亲戚之间的联系很通畅,庆贺慰问的感情能够抒发。真可说是用宽容自己的心去治理别人,广泛地实施恩惠了。至于臣,人道的联系已经断绝,被禁锢在这清明时代,私下常常自悲自怨。不敢过分希望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交,办理一些俗事,叙一叙亲戚间的人情。近来婚姻不通,兄弟隔离,吉凶的消息闭塞,庆贺慰问的礼节荒废,亲情的疏绝,比路人还严重;隔绝的程度,比胡、越还要遥远。现在臣由于这一切制度永远也没有朝见的指望了。以至于一心专注于皇帝,满腔热情凝聚在宫廷,神明都知道了。但天意如此,臣能说什么呢?退一步想诸王大概都有这种想要亲近的心意,希望陛下尽快下诏,让各封国互相慰问,庆贺四时之节,畅叙骨肉之间的欢,成全兄弟间和顺怡人的深意。

让妃妾的家庭,互赠脂膏一类的化妆品,一年两次,让贵族家家都齐于大义,让百官平等地享受恩惠。这样的话,古人所赞叹的,古诗所咏唱的面貌,就会在今天的圣世重新出现了。“臣自己反省,连锥刀那样小的用处也没有。及至看到陛下所提拔任命的官员,似乎把臣当作异姓了。私下里忖度,臣并不比那些朝臣落后。倘若能够摘下远游冠,戴上武弁帽,解下华丽的朱衣,佩上青丝带,或驸马都尉,或奉车都尉,快快地得到一个封号,安居宫室,持着马鞭,插着笔,出门则紧跟着皇上的华盖,入门则侍奉在皇上的身边,承接应答皇上的提问,在皇上左右拾遗补缺,是我赤诚的愿望,梦寐以求的理想。远远地向往着《鹿鸣》这首诗所描绘的君臣的宴乐;中间讽咏《常棣》诗中关于兄弟非外人的告诫;再下思《伐木》诗中‘朋友’的意义,终于感怀《蓼莪》诗中表达的对死去父母的无尽哀思。每当四时节令的盟会,孤独一身,旁边只有仆人奴隶,面对的只有妻子儿子,高谈阔论都没有对象,发表见解却没有人要听。听到音乐只能抚胸伤感,面对酒杯只能长声叹气。臣认为狗和马的诚意不能动人,就好比是人的诚意不能感动上天。杞梁妻哭倒长城、邹衍使夏天降霜的故事,臣起初深信不疑,可用我的心和他们相比,他们的事也只不过是编造的。向日葵转动叶子承受陽光,太陽虽然不为它回转光线,但向日葵却诚心朝向太陽。私下把自己比作向日葵,而像天地一样布施恩泽,像日、月、星辰一样普降光明的,其实就在于陛下。“臣听说文子讲过:‘不做首先享福的,也不做首先惹祸的。’现在的隔绝不通,兄弟们都同样忧虑。可是只有臣一人提出来,是因为私心不愿意让圣世出现没有蒙受到恩惠的东西,如果有没受到恩惠的东西,那一定会引起强烈怨恨。所以《柏舟》诗中有‘天呐’的怨声,《谷风》诗中有‘弃予’的嗟叹。所以伊尹对他的君主不效法尧舜感到耻辱。

孟子说:‘不像舜侍奉尧那样侍奉自己君主的人,是不尊敬自己君主的。’臣很愚蠢蒙昧,固然不是虞舜、伊尹。至于要让陛下推崇和善亲族的美德,宣扬积累光明的德行,那是臣恭谨的诚意,私下所独守的,实在是怀着孤立伫望的心情。所以敢一再陈述所听到的,是希望陛下用天生的聪明来听一听上面的话。”明帝下诏回答说:“教化所经由的途径,各有所崇也各有所弊,并不都是开始很好最终就变坏了,而是事势使它成了那个样子。所以忠厚施行到草木身上,就有人作出《行苇》的诗篇;恩泽衰薄,不亲九族,就有人作出《角弓》的诗篇讥刺。现在让各国的兄弟,情义简慢;妃妾的家庭疏略了脂膏的互赠,我即使不能同他们亲厚和睦,王援引古事讲明的道理也都知道了,为什么说诚不能感通呢?判明贵贱等级,崇尚亲族和睦,优待贤良之士,理顺老少关系,是国家的纲纪。本来就没有禁止各封国之间互通消息的诏令。由于矫枉过正,下级官吏怕处罚,所以到今天的地步。已经命令有关部门,遵照王所陈述的办理。”曹植又上书陈述审核选举的意义,说:“臣听说天地二气交合化生万物,君臣志同道合才能办好政事。

五帝的时候世上并不都是聪明人,夏、商、周的末叶世上也并不都是蠢人。是用和不用,知与不知的缘故。已经有了举荐贤人的名义,事实上却没有得到贤人,那一定是大家都是各自把自己的亲朋好友推荐上来了。俗话说:‘宰相门里出宰相,将军门里出将军。’宰相,必须文才品德昭著;大将,必须武功显赫。文才品德昭著,才能辅佐朝廷,使国家达到太平和乐,稷、契、夔、龙就是这样的宰相;武功显赫,才能去征伐那些异端叛逆,威服四夷,南仲、方叔就是这样的大将。从前伊尹作陪嫁的奴隶,那是最低贱的职务了,姜子牙处在屠夫渔民的行列,那是最卑下的人了。可是等到他们被推荐给汤武、周文王的时候,那真是志同道和,妙算神通,哪还用得着亲近之人的举荐,靠着身边臣的介绍呢?《尚书》说:‘有杰出的君,就一定能用杰出的臣;用了杰出的臣子,就一定能建立杰出的功绩。’殷、周的汤武、文王就是这样的。至于那些局促保守、停步不前、循规蹈矩、毫无魄力的事又哪里值得对陛下说呢?所以陰陽不能调和,日月星三光不能普照,官位空旷缺乏适当人选,政务得不到治理的责任,应由三司来承担;战场騷乱,领土被侵犯,败军丧师,不能平息战争的形势,应由守卫边疆的大将来担忧。难道能白白享受朝廷的恩而不胜任自己的职务吗?所以职务越崇高的负担越重,官位越高的责任越深。《尚书》说‘不要使众官位空缺’。《诗经》有‘官员思虑他分内的事’的句子,都讲的是这个意思。“陛下具有天生的善良圣明,登上神位继承大统,希望听到《康哉》那样的太平歌曲,看到偃武修文的升平盛世。可是近几年来,不时发生旱涝灾害,百姓缺衣少食,军队调动一年比一年频繁,再加上东边有全军覆没的部队,西边有中箭死亡的大将。以致于蚌蛤在淮河、泗水一带浮动,黄鼠鼬兽在树枝上喧哗。臣每次想起这些事,总是吃不下饭,对着酒杯摩拳擦掌。过去汉文帝自代郡入京继位,顾虑朝中会发生变故,宋昌说:‘朝内有朱虚侯刘章、东牟侯那样的亲人,外面有齐、楚、淮南、琅笽四个王,这都是磐石一样坚固的宗亲,希望您不必疑虑。’臣埋头思维,希望陛下远观虢仲、虢叔对周文王的帮助,中间考虑召公、毕公对周成王的辅佐,再下保存宋昌所说的磐石一样坚固的亲族感情。从前骐骥在吴阪上徘徊,可说是走投无路了。等到伯乐相中了它,孙邮驾驭着它,身体一点不累,坐着到达了千里以外的地方。伯乐善相马,明智的君主善于驾御臣子。伯乐奔驰千里,英明的君主达到太平盛世,实在都是任用贤能所取得的明显功效。如果朝廷各部门都选用好官,使内部的所有事物都得到治理;武将统领部队出征,平定叛乱,安定国家,陛下就能够在都城无忧无虑,还有什么事能劳驾陛下的车辆,让它暴露在边境呢?“臣听说披着虎皮的羊,看见草就高兴,可看见豺狼就要哆嗦,忘了它身上披的是虎皮了。

现在设置的将领不适当,和这件事很相似。所以俗话说:‘怕做事的人不懂,懂的人又没机会做。’从前乐毅逃到赵国,心却不忘燕国;廉颇身在楚国,却一心想当赵国的大将。臣生于乱世,长在军中,又多次受到武皇帝的教诲,懂得行军用兵的秘诀,不用看孙子、吴起的书就能领会他们的策略。私下在心里猜度,总希望能得到一次朝见的机会,排列在金马门旁边脚踏着玉阶,担任有职务的臣子,赐给我不时问候的资格,让臣施展一下抱负,舒发一下蕴积,死而无憾。“看到鸿胪下达的征调士兵之子的通告,集合报到的日期非常紧迫。又听说出征的旗帜已经树立,兵车也已经在快速地奔驰,陛下将再次劳动玉体,费神费心。臣实在惶恐不安,不能平静地度日。希望能够扬鞭催马,首先冒着尘土、露水,手握着风后的奇经,执掌孙子、吴起的战策,追慕子夏启发孔子的遗风,效力先驱,尽忠尽力,虽然不一定有大用,或者能有小补。但天高距离远,情意不能通达,只能独自望着苍天而抚胸长叹。屈原说:‘国家有好马而不知道骑乘,何用急急忙忙地寻找好马呢?’从前管叔、蔡叔被流放处死,周公、召公担任辅相;叔鱼触犯了刑律,叔向却扶助了国家。三监的争端,臣一人承当;《二南》诗中所描写的辅弼,去找寻一定不会太远。宗室贵族、藩王当中,一定有响应这种召唤的。

所以史书上说:‘不是周公的至亲,就不能办周公的事。’希望陛下稍稍留意。“近代汉皇大肆分封藩王,富的食邑几十座城相连,穷的只能享用祭祀祖宗的供品,不如周代分封各国用五等爵位的制度。像公子扶苏对秦始皇的谏诫,淳于越对周青臣的问难,可以说是懂得应对变化的道理。能让天下人竖起耳朵听,睁大眼睛看的是当权者。所以计谋能够使君主改变主意,威严能够震慑下属。豪门大族执政,权力不在亲戚手里;权力所在的地方,即使关系疏远也一定要重用;形势需要罢免,即使是亲戚也一定要看得很轻。夺取齐国的是姓田的族人,而不是吕尚的宗族。瓜分晋国的是赵、魏,而不是姓姬的,希望陛下明察。那些在吉祥的时候独占官位,遇到灾难就仓惶逃避的人,都是异姓的臣子。想让国家安定,祈祷家族贵盛,活着共同享受荣誉,死也是为了同样的灾祸的人,都是自家宗族的臣子。现在自己家族的臣子疏远,异姓的臣子反而亲近,臣私下很困惑。“臣听说孟子讲过:‘君子困厄的时候,就修养自己的品德;显贵的时候就要改善天下人的处境。’现在臣与陛下踩着冰河,走在火上,登山涉涧,寒暖燥湿,上下都在一起,难道能离开陛下吗?不能承受满腔郁闷的压力,递上这篇表陈述隐情。如有不对的地方,请暂时放在书府,不要毁掉,臣死之后,所说的话也许还有供思考的价值。如有丝毫触犯圣意的地方,请求在朝堂上发表,让学问渊博的大臣们,指摘臣这篇表中的不合大义处。如果那样,臣的愿望就满足了。”明帝很客气地写了答报的诏书。那年冬天,颁布诏书,让诸王在太和六年(232)正月朝见。

二月,把陈郡的四个县分给曹植,封他为陈王,食邑三千五百户。曹植总想与明帝单独见面交谈,讨论时政,希望能够被试用,终于没得到机会。回去以后,惆怅地绝望了,当时的法律对待藩国很严苛,部属都是商贾俗人,士兵给的也都是老弱病残,总数不过二百人。而曹植因为以前的过失,样样又减去一半。十一年中竟然三次迁移,总是郁郁寡欢,就生病去世了。死时四十一岁。遗嘱要求简单地举行葬礼。觉得小儿子曹志乃守家之主,欲立曹志为嗣。起初,曹植登上鱼山,下临东阿,喟然叹息,便有了在那儿终老的愿望,于是兴建了坟墓。他的儿子曹志承袭了爵位,又改封济北王。景初年间(237~239),明帝下诏说:“陈思王过去虽有过失,已经克制自己,谨慎行事,弥补了以前的缺失,而且从小到老,书籍不离手,实在难能可贵,命令收集黄初年间那些奏报曹植罪状的,公卿以下讨论过的,保存在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和大鸿胪的有关文件,一律销毁。记录曹植前后撰写的赋、颂、诗、铭、杂论一共一百多篇,制成副本,收藏在府内外。”曹志几次增加食邑,连同从前的共九百九十户。

推荐阅读

北齐书> 后汉书> 清宫史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三国志> 明史纪事本末> 野史秘闻> 蒙古秘史> 秦前历史导读> 汉朝历史导读>

阅读分类导航

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