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象通》·八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朱谋韦撰。谋韦字郁仪,宁献王七世孙。万历间以中尉摄石城王府事。是书惟释《上、下经》文,不及《十翼》。大旨欲稍还古义,而转生臆说。如不用陈抟《先天图》,亦不用周子《太极图》,是矣。而别造《河图》四,谓三代以来世藏秘府以为宝,学者莫得而窥,迨宋徽宗考古搜奇,始出示於外,是出何典记乎?邵陈以前无论矣,耿南仲、张根诸家皆徽宗时人,王以下诸家皆徽宗後人,何不一见也?其说《易》以象,象取於互体、变体是矣。然如谓《乾》居西北,当奎、娄、白虎之尾,故曰“履虎尾”,已穿凿附会。至於解《既济》云:“涉者多系匏以防危。离为大腹匏瓜之象,则涉者也。坎为川渎,则津济也。”因外卦为离而生大腹,因大腹而生匏瓜,因匏瓜而牵合於系匏涉水,以迁就既济之象。《易》果若是之迂曲乎?又解《困卦》初爻、二爻云:“坎为丛棘,初其株也。六三居泉谷之间,故为石梁。株木、石梁皆因未涸而为桥梁,是急於济渡而遭困也。”因坎生丛棘,因在初爻而变文曰株木,因六三在《兑》、《坎》之间生泉谷,因泉谷而生石梁,而省文曰石。《易》果若是之晦涩乎?《上经》始《乾》、《坤》而终《坎》、《离》,《下经》始《咸》、《恒》而终《既济》、《未济》,确有义理。《序卦》即不出孔子,亦必汉以前经师所传。谋韦乃合《上、下经》而一之。《易》未经秦火,讹脱甚少,而谋韦或随意改字,或动称错简、衍文,甚至《渐卦》上九并经文改为“鸿渐于逵”,并不言旧作“鸿渐于陆”。其武断尤甚。谋韦以博洽名,此书尤为曹学所推许。然其实多出臆见,不为定论。学《序》诠释《易》中诸字如王安石《字说》,亦可笑也。
△《易学识遗》·一卷(内府藏本)
明朱睦挈撰。睦挈字灌甫,号西亭,周定王六世孙。万历五年举宗正,领宗学事。事迹附见《明史·周王肃传》。是书大旨皆辨论诸家说《易》之异同,虽荟萃不多,而颇有卓见。如《乾》之四德,谓程《传》本《文言》,视《本义》为胜。《乾》九二“利见大人”不专指九五,《明夷》九三“不可疾贞”,从项安世以“贞”字为句。“井泥”之“泥”读平声,“勿幕”之“幕”即“幂”字。“数往者顺”用王安石解。皆於《经》、《传》有裨,非同剿说雷同者。然《明史·艺文志》不载此书。核校其文,即睦挈《五经稽疑》中说《易》之一卷。或其初出别行之本,抑或书贾作伪,改题此名欤?
△《易经疑问》·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姚舜牧撰。舜牧字虞佐,乌程人。万历癸酉举人。历官新兴、广昌二县知县。考舜牧生於嘉靖癸卯,其《五经疑问》皆年过六十所撰。迨年过八十,又重订《诗》、《礼》二经及此书,其《序》并载所著《来恩堂集》中。岁月先後,一一可考,计其一生精力,殚於穷经。然此书率敷衍旧说,实无可取,间出己意,亦了不异人。盖其学从坊刻讲章而入,门径一左,遂终身劳苦而无功耳。
△《易测》·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曾朝节撰。朝节字植斋,临武人。万历丁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是编取王弼《注》、孔颖达《疏》、程子《传》、朱子《本义》及杨氏《易传》之说,参互考订,惟解《上、下经》、《彖》、《象》、《文言》、《系辞》,而置《说卦》、《序卦》、《杂卦》。又仿王弼《略例》之意,别作《说凡》一卷,附於末。大旨主於观辞玩占,一切卦图、卦变之说,悉所不取,颇足扫宋《易》之葛藤。然其去取众说,则未能一一精审也。
△《周易冥冥篇》·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苏撰。字君禹,号紫溪,晋江人。万历丁丑进士。官至广西布政司参政。此书惟解《上、下经》、《系辞》、《说卦》,删《序卦》、《杂卦》。大旨主王弼虚无之说,一切归之於心学,非惟废卜筮之说,乃并宋儒言理而偶及数者亦以为执泥牵拘。其训“潜龙勿用”,以为心之寂然不动。训“大明终始”,以为心之灵明不昧。而於《系辞》之末,以《易》主忘言为归宿。观其以“冥冥”名书,则其说之遁於二氏,不问可知矣。
△《易经儿说》·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苏撰。《周易冥冥篇》,恍惚支离,颇涉异学。及作是书,乃墨守朱子《本义》,尺寸不逾。其首先曰《讲》者,诠释文句也。次曰《意》者,推阐大旨也。次曰《总论》,则一卦之纲领也。又间出旁注,以一二语标题。盖专为科举之学而设。因在家塾,以此书为子侄讲授,故称“儿说”。万历中尝刊行,板後散佚。康熙丁卯,其裔孙尧松等重刊之。
△《续韦斋易义虚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涂宗撰。宗字镜原,南昌人。万历癸未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谥恭襄。是编用注疏本,汇前儒之说以作解。大旨依傍程朱《传》、《义》,而亦时有所纠正。如《坤》六五一爻,驳程子女娲、武后之说是也。所说颇洁净,而随文生义,罕所发明。其首列易图,以《河图》作《旋毛》,《洛书》作《拆甲》,盖本吴澄之说,非所臆造。然澄说实臆造也。
△《易会》·八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邹德溥撰。德溥字汝光,安福人。万历癸未进士。官至司经局洗马。《明史·儒林传》附见其祖《守益传》末。是书用注疏本。其说多主义理,亦兼言象,自《系辞》以下所解甚略。《自序》谓就心所会者述之,故名《易会》。然往往亦借以寓意。如解“亢龙有悔”曰:“亢而曰龙,则亢乎其所不得不亢也。盖人处时势之极,固有必亢而後济者。惟圣人纯乎天德,无一毫全躯保命之思,虽履盛满,蒙讥谤,冒天下之不韪而弗之避也。即势且至於悔,亦为天下甘之矣。若虑其有悔而先自处於不亢之地,则智士之所为耳,何龙德之云乎?”此明季清流之见,以愧选忄Й则可矣,实非《经》义也。
△《像钞》·六卷(内府藏本)
明钱一本撰。一本有《像象管见》,已著录。是书虽以“像”为名,实则衍陈抟之数学。凡《卦图》二卷,附录《书札及杂吟》二卷,《上、下经解》二卷。其卦图以朱子《本义》所列九图衍为三十二图,图各有说,纵横比对,自谓言象而理在其中。然孔子所谓“象者像也”,即指卦爻。朱子所列九图,後儒已不免异同。一本借以旁推,尤为支蔓。虽《易》道广大,随拈一义皆有理可通,然究非圣人设教之本旨也。
△《四圣一心录》·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钱一本撰。是书於《像钞》之外,又舍数而言理。其言理,舍天而言人。其言人,又舍事而言心,推阐之以至於性命。体例近乎语录。其论亦多支离。如谓许由让王为能知《河》、《洛》之道,又谓《序卦传》为格物之学,大抵皆无根之高论也。
△《易筌》·六卷、《附论》·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焦撰。字弱侯,应天旗手卫籍,山东日照人。万历己丑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寻迁东宫讲读官,谪福宁州州同。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是书大旨,欲以二氏通於《易》,每杂引《列子》、《黄庭内景经》、《抱朴子》诸书以释《经》。史称讲学以罗汝芳为宗,而善耿定向、耿定理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盖不诬云。
△《周易正解》·二十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郝敬撰。敬字仲舆,京山人。万历己丑进士。历官缙€、永嘉二县知县,擢礼科给事中,迁户科,寻谪宜兴县丞,终於江阴县知县。《明史·文苑传》附见《李维桢传》末。所著有《九经解》,此即其一。用王弼注本。凡《上、下经》十七卷,其说较详。《系辞》以下仅三卷,则少略焉。大旨以义理为主,而亦兼及於象。其言理,多以《十翼》之说印正卦爻。其言象,亦颇简易。然好恃其聪明,臆为创论。如释《蛊卦》为武王之事,而以先甲、後甲为取象甲子昧爽。其他亦多实以文、武之事。盖本“作《易》者其有忧患”一语而演之,遂横生穿凿。其所著经解,大抵均坐此弊也。
△《易领》·四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郝敬撰。是书专释卦序之义,《自序》谓冠以《序卦传》,如衣之挈领,故以“领”名。卷前标“《山草堂集》第二内编”。盖敬所著《九经解》皆编入文集,此其集中之第二种耳。
△《易学饮河》·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张纳陛撰。纳陛字以登,宜兴人。万历己丑进士。官礼部主事。事迹附见《明史·顾允成传》。纳陛以争并封去官,乃闭门注《易》。其书惟解《上、下经》,每卦皆注互体而不甚发互体之义。如解“亢龙有悔”,谓“处亢之时,不得不亢,不得不悔,何病乎亢龙”,则取邹德溥之说。解“龙战于野”,谓“战者,惧也,栗也。非与阳争战,乃疑于阳而自为战惧也”,则取唐鹤徵之说。皆苟务趋新,乖违古义。又删除《上、下经》之名,以《咸》、《恒》二卦移附《坎》、《离》二卦之末,尤窜乱旧次,割裂圣文。至六十四卦惟《否》与《未济》二卦置而不注。盖纳陛丁明末造,以《否》为乱世,《未济》为穷时,托不言以寓其慨也。前有钱一本《序》,其词颇谲,大抵不得志而著书之意。则是书不必尽以《经》义核矣。
△《周易旁注会通》·十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姚文蔚撰。文蔚字养谷,钱塘人。万历壬辰进士。历官南京太仆寺少卿。初,休宁朱升作《周易旁注》,用王弼本。後程应明更定,从朱子本。文蔚以《经》、《传》相离,不便诵习,且旁注细字难读,於是改为此本。於原文一无增损,但易旁注为直下,又仍取十二篇旧文列之於前。以其可以通今,题曰《会通》。盖专为谐俗训蒙而设也。
△《古易汇编》·十七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李本固撰。本固字维宁,临清州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案《易》自费直以《十翼》解《经》而郑康成以《彖传》连《经》文,於是十二篇之序始紊,如今《乾卦》是也。至王弼,又自《坤卦》以下每卦每爻取《传》辞连缀《经》文之下,并取《文言》入《乾卦》、《坤卦》之中,即今注疏本是也。後王洙、吕大防、周燔、吴仁杰辈,递有考核,而晁说之、吕祖谦所定为善。故朱子《本义》参用二家。至吴澄,又谓《系辞》内“居室”七条、“助”一条、“何思”十一条,实《文言》之文,由王弼既取《乾》、《坤》《文言》入《乾卦》、《坤卦》,其无可附者,後人并入系辞内,而孔疏复曲为之说。复古《易》者但取《乾》、《坤》《文言》别为一卷,而散入《系辞》者未之改也。故其作《易纂言》,取此诸条入《文言》。是书篇第悉依朱子本,而《文言》则用澄本,故曰“古易”。然朱子本於古有据,吴澄说自昔未闻,以杜撰之说目为古本,於义殊为乖剌也。其书分为三集,一曰《意辞》,二曰《象数》,三曰《变占》。《意辞》之目凡八,曰《古易》,附见书前。曰《辞会》,即《经》、《传》十二卷。自第十三卷以下另为一编,有胡国鉴《序》。曰《明意》,曰《释名》,曰《详易》,曰《玩辞》,曰《误异》,曰《易派》。《象数》之目亦八,曰《图书象》,曰《图书数》,曰《总论》,曰《画象》,曰《三易》,曰《广象》,曰《观象》,曰《衍数》。《变占》之目凡十,曰《蓍变》,曰《之变》,曰《反对》,曰《变例》,曰《辨成》,曰《观变》,曰《不卜》,曰《玩占》,曰《卜筮》,曰《断法》。
△《玩易微言摘钞》·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杨廷筠撰。廷筠字仲坚,钱塘人。万历壬辰进士。是编采诸家说《易》之言,汇集成帙,故曰“摘钞”。首卷载《论易大旨》十馀条,亦皆徵引前人论说,未尝自立一义。盖仿李鼎祚《集解》之例。而鼎祚所采,多汉以来不传之佚文,足资考证。廷筠此书,特撮录近代讲义而已。
△《易引》·九卷(江苏周厚育家藏本)
明方时化撰。时化字伯雨,歙县人。万历甲午举人。官至叙州府同知。时化传其高祖社昌之《易》学,著书六种,其子庞汇辑合刊。此其第一种也。共一百有一篇。前後泛论《易》理,中则每卦为一篇,兼及《系辞》各章。大旨以佛经解《易》,根本已谬,其是非不待辨也。
△《周易颂》·二卷(江苏周厚育家藏本)
明方时化撰。其《易》学之第二种也。上卷九十颂,下卷亦九十颂。前後泛言象数,中间每卦为一颂,亦有两卦为一颂者。其体格颇仿焦氏《易林》,要不脱佛家之宗旨。
△《学易述谈》·四卷(江苏周厚育家藏本)
明方时化撰。其子庞笔而志之,故以《述谈》为名。其《易》学之第三种也。分《密义述》二十则,《名象述》十二则,《卦爻述》四十则,《凡例述》十二则。总以禅机为主,故首卷之末,有佛家三乘之说也。
△《易指要绎》·三卷(江苏周厚育家藏本)
明方时化撰,初,时化高祖社昌尝著《周易指要》五卷,至时化乃取而绎之。每段之下,凡称“绎曰”者,皆时化之言。其《易》学之第四种也。
△《易疑》·四卷(江苏周厚育家藏本)
明方时化撰。其《易》学之第五种也。首卷《密义疑》二十一则,二卷《名象疑》十二则,三卷《卦爻疑》三十六则,四卷《凡例疑》二十四则。所分四类,与《易学述谈》相同,皆别无精义。
△《易通》·一卷(江苏周厚育家藏本)
明方时化撰,其《易》学之第六称也。多取《通书》、《正蒙》之言发明《易》理。案《通书》一名《易通》,《正蒙》亦多诠解造化阴阳之妙,其理本自相贯。然一经时化之发挥,则儒言悉淆於异学。盖其纰缪在宗旨之间,故不免貌同而心异也。
△《周易铁笛子》·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耿橘撰。橘字庭怀,献县人。万历甲午举人。官至监察御史。是书每卦画六爻而系爻辞於画下,又取反对之卦爻辞倒书之,自谓古《易》。盖据税与权之本。其於《十翼》则取《文言》“乾元者”以下六十六字,“坤至柔”以下三十四字,谓当入《彖》。取《文言》“潜龙勿用下也”以下一百七字,谓当入《象》。又分《系辞传》为上、中、下三段,则皆无据之说也。
△《易经通论》·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曹学撰。学字能始,侯官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以著《野史纪略》削籍。崇祯初,起广西按察司副使,不就。後为朱聿键礼部尚书。聿键败,学自杀。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是书专释各卦彖词、六爻,融会一卦之意。其释“鸣鹤在阴”、“藉用白茅”诸句,颇有前人所未发之义。惟於《河图》、《洛书》推求不已,则以家在闽中,习闻漳浦之学也。然漳浦之学本别传於《易》外,学拾其绪论,愈衍愈支,既不及其术数之精,而又无当於《经》义,是进退无据矣。朱彝尊距学最近,而《经义考》注曰“未见”,殆当时已不甚行欤?
△《周易可说》·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曹学撰。是书以象占为主,於前人中多采来知德《易》注,而深疑朱子《本义》。如谓“凡辞皆象也,《本义》一辞而分为象、占,如‘潜龙勿用’本一句,而以‘潜龙’为象、‘勿用’为占者非”,其说颇允。又谓“阴变为阳,阳变为阴,只是刚柔相推,而变化在中,非真阴变为阳,阳变为阴。譬如男子有时行阴柔的事,即可变作妇人否?妇人有时行刚方的事,即可变作男子否”云云,则殊胶固。不知变论其德,不论其人也。又谓”如《小畜》之下三爻,《本义》云以君子欲上进见畜于小人,上三爻则云以柔顺之君子畜止刚暴之小人。《Т》之二阴浸长,则阳Т矣。爻之初六、六二则云,君子之Т在後,与夫固守必Т者。一卦之中乍贤乍佞,何可以训”云云,不知《易》之理变动不拘,随爻取象,不可以一格绳也。亦自为一家之说而已矣。
△《易经澹窝因指》·八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张汝霖撰。汝霖字明若,山阴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参议。其书随文训释,盖专为科举制艺而作。
△《周易古文钞》·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刘宗周撰。宗周字起东,号念台,山阴人。万历辛丑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南都破後,绝粒而死。事迹具《明史》本传。乾隆乙未赐谥忠介。宗周与漳浦黄道周,明末俱以善《易》名。道周长於数,宗周长於理。其学多由心得,故不尽墨守传义。其删《说卦》、《序卦》、《杂卦》三传,虽本旧说,已失先儒谨严之义。至於《经》文序次,每以意移置,较吴澄《纂言》更为无据,亦勇於窜乱圣《经》矣。故其人可重,而其书终不可以训焉。
△《周易宗义》·十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程汝继撰。汝继字志初,朱之蕃《序》又称其字曰敬承,盖有二字也。婺源人。万历辛丑进士。官至袁州府知府。是书前有《自述凡例》云:“以朱子《本义》为宗,故名曰宗义。”然亦往往与朱子异。朱之蕃《序》称:“万历辛卯遇汝继於天界禅林,方以《易》学应制举。”又称:“比擢南曹,乃得乘其政暇,罗列诸家之说,不泥古,不执今,句栉字比,必求其可安於吾心,以契诸人心之所共安,而後录之。”盖其初本从举业而入,後乃以意推求,稍参别见,非能元元本本究《易》学之根柢者,故终不出讲章门径云。
△《周易象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章潢撰。潢字本清,南昌人。万历乙巳以荐授顺天府学训导。时年已七十九,不能赴官,诏用陈献章例,官给月米。後至八十二岁,终於家。《明史·儒林传》附载《邓元锡传》末。是书主於言象,故引张行成说以驳晁公武主理之论。大抵以《汉上易传》为椎轮,杂引虞翻、荀爽九家《易》及李鼎祚、郑汝谐、林栗、项安世、冯椅、徐大为、吕朴卿诸家,而参以己意。其取象之例甚多,约其大旨,不出本体、互体、伏体三者。虽多本古法,而推衍颇为繁碎,未能一一尽得经义也。
△《易经会通》·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王邦柱、江冉同撰。邦柱字砥之,万历丙午举人。冉字楚馀。皆休宁人。其所徵引至一百七十馀家,然大旨本为举业而设。故皆随文衍义,罕所发明。其所标举,有《全彖合旨》、有《六爻合旨》,有《二卦合旨》,有《系辞合旨》,亦皆不出讲章窠臼。至於卷首列取象之义,分正体、互体、变体、复体、积体、移体、半体、似体、反体、伏体、对体诸例,自谓偶有巧合者,录其一二,实则横生枝节,随意立名。盖冗琐无当,徒生葛而已。
△《易芥》·八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陆振奇撰。振奇字庸成,仁和人。万历丙午举人。是书《经义考》作十卷,与此本不符。然所引郑之惠说称陆庸成为诸生时著《易芥》八卷,与此本合,则十卷乃字之误也。书中不载经文。其训诂专主义理,每卦多论反对之意。其论“用九”谓非六爻皆变,与《左传》蔡墨所称《乾》之《坤》者显相乖剌,知其不以古义为宗矣。
△《易林疑说》(无卷数,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杨瞿来撰。瞿来字稚实,晋江人。万历丁未进士。官至江西提学副使。先是,瞿来之父著《易经蒙筌》,未就而卒。瞿来承其家学,考索诸家,有疑即为之说,故名曰“疑说”。其论《九畴》子目吻合《河图》,谓《洛书》可以叙畴,亦可以画卦,以及横图、圆图、逆数、顺数、八卦序次、五行生克,皆缴绕旁文,无关经义。《明史·艺文志》作十卷。今此本止三册,不分卷数。疑就其初成稿本传写者也。
△《易经勺解》·三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林欲楫撰。欲楫字平庵,晋江人。万历丁未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事。是书乃其子华昌所录。其说专主人事,以发明理义为主,不及象数。欲楫与杨瞿来同里同年,又同说《易》,而持论各局於一偏,岂相激而相反欤?然瞿来似探《易》之本原,实牵合於《易》之外;欲楫似得《易》之皮毛,犹寻求於《易》之中也。
△《松荫堂学易》·六卷(内府藏本)
明贾必选撰。必选字直生,上元人。万历己酉举人。官户部主事,以辩倪嘉庆冤谪外。旋升南京工部郎中。其解《易》以数为本,於《河图》、《洛书》之异同,《先天》、《後天》之分别,《上经》、《下经》之反对,皆主发明邵子之说。
△《易略》·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陆梦龙撰。梦龙字君启,会稽人。万历庚戌进士。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调陕西,进布政司参政,分守固原。以奋击土寇战殁,赠太仆寺卿。事迹附见《明史·张问达传》。是书随笔标识,不载《经》文,颇融会宋儒之说,而参以史事。大抵亦推寻文句之学。惟不取《河图》、《洛书》之说,则颇有卓见。
△《易臆》·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郑圭撰。圭字孔肩,钱塘人。是书成於万历庚戌。前二卷以六十四卦各为一论,後一卷则於《系辞》诸传中标举字义发明之。如论《乾卦》“闲邪存诚”云:“心者,人中龙也。其刚明不息,浑然乾也,著一物焉则不化,著一念焉则不神,所自邪也。邪识愈多,邪行愈妙,而赤子之心愈失,人道息矣。”又云:“天运不已,以其无著;天体无著,以其纯《乾》。”论《屯卦》云:“侯为国主,心为人主。心有主,心境自开朗;世界有主,世界自开朗。”论《蒙卦》云:“《屯》者混沌之世宜治也,《蒙》者混沌之心可教也。”论《离卦》云:“《坎》阳内,心学也。《离》阳外,治道也。”论《系辞》“洗心藏密”云:“《易》有太极,圣有心极。”其言皆近於二氏。观其论精变神一条,引杨简“心之精神谓之圣”,则源出慈湖,概可见矣。其他亦多涉明季时事。如论《师卦》谓:“汲长孺与公孙弘其忠佞相去天渊,然汲恃忠,不能善道,故不相。世路通塞,虽得之有命,亦求之有道。”论《否》、《泰》二卦云:“非中行之臣不能包容小人,包容小人不得,如何消得小人。”论《大过卦》谓:“过而不过者,郭林宗、陈仲弓。以过济过者,梁伯鸾、徐孺子。”论《Т卦》云:“舜、禹与四凶杂处尧朝,曾不见一毫同异之迹,故所谓肥Т者,舜、禹是也。”持论皆不纯粹。大抵有为言之,亦非《经》之本旨也。
△《重订易学说海》·八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郭宗磐撰。宗磐号鹏海,晋江人。是书成於万历辛亥。用注疏本,顺文推衍。专主义理,不及象数。大抵以《本义》为宗,而杂采诸家讲义,贯以己说。於《本义》亦时有辨证,然不多见也。其曰《重订》者,盖此书先经付梓,後觉其未善,复自加厘正云。
△《周易易简编》(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陆起龙撰。起龙字€从,上海人。万历壬子举人。官永宁县知县。是书《自序》,谓采汉、唐、宋以来注疏暨家藏未刻本多至充栋,笔之成帙,犹病其赜而杂,遂归根易简,融会精理,汇而成编。又谓其学渊源所出在屠隆与归有光。有光笃志宋儒,隆则希踪两晋,二家学问,分道扬镳。书中义理切实之处,当由宗法於归;词旨轻隽之处,当由渐染於屠矣。
△《易学残本》·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卓尔康撰。尔康字去病,仁和人。万历壬子举人。官至工部屯田司郎中,谪常州府检校,後终於两淮盐运通判。据《明史·艺文志》载,尔康《易学》五十卷。此本仅存《图》一卷,《图说》六卷及《说卦传》二卷,《序卦传》二卷,《杂卦传》一卷。每卷首但有“卷之”二字,而空其数,盖刊刻未竟之本也。其大旨附会《河》、《洛》,推演奇偶,纷纭葛,展卷如历家之数表。所谓圣人因象示教之本旨,渺不知其所在。以此为作《易》之奥,则老算博士人人皆妙契先天矣。其首列为起数之根者,有《古河图》、《古洛书》。陈希夷《龙图别传》:《古河图》、《今河图》、《古洛书》、《今洛书》。岂龙马所负一图,而有此四本。神龟所呈一书,而有此两本耶?抑後人以意造作也。为书如是,其完也不足贵,其阙也亦不足惜矣。
△《易窥》(无卷数,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程玉润撰。玉润字铉吉,常熟人。万历癸丑进士。据《经义考》所引倪长于语,知其尝官部郎,始末则未能详也。然《经义考》但载程玉润《周易演旨》六十五卷,而无《易窥》之名。又此书仅有十册,不分卷数,亦与六十五卷不合。惟所解止《上、下经》,与程子《易传》同。其大意在申畅程《传》,凡《传》义与朱子《本义》异同者,多调停其说。与倪长于所称取正叔先生传而增益之者,宗旨相符。或原名《易窥》,後改《演旨》,此犹其初稿。後以一卦为一卷,并《总论》为六十五卷。此稿则尚未分卷欤?今未见《演旨》,其为一为二,莫之考矣。
△《易学管见》(无卷数,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洪启初撰。启初字尔还,南安人。万历癸丑进士。官兵部主事。是书用注疏本。大抵训诂之恒言。至於《系辞》、《说卦》每章之首,皆标首句为章名,亦非古式也。
△《易学》·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吴极撰。极字元无,汉阳人。万历丙辰进士。尝官知县,而其所官之地则不可考。是编首有天启丙寅《自序》,谓初好读《易》,即寻究万廷言《易原》一书,恍然有得。迨三仕南中,官邸多暇,日以乐玩为业。研证既久,纟番搜亦侈。其不甚异意者,於程子《易传》外,独杨简之《己易》、苏轼之《易解》、焦之《易筌》、邹德溥之《易会》,以故编中多采四家之书云。
△《周易揆》·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钱士升撰。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丙辰进士第一。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事迹附见《明史·钱龙锡》传。是书用注疏本,杂采前人之说,断以己意。许誉卿《序》云:“邵子揆诸气,程子揆诸理,朱子揆诸象。”此书自《屯》以下,於每卦前设互卦,後设对卦,举气与理、象而兼融之,此《揆》之所以名也。在明人《易》解中持择尚为详审。特溺於《河》、《洛》反对之说,体例纠纷,未能尽除锢习耳。
△《周易时论合编》·二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方孔撰。孔字潜夫,号仁植,桐城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为杨嗣昌劾罢逮治,谪戍,久之释归。崇祯末起故官,屯田山东、河北,兼理军务。事迹附见《明史·郑崇俭传》。是书即其罢官後所著。凡《图象几表》八卷、《上、下经》、《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十五卷。其立说以时为主,故名《时论》。盖孔初筮仕,即撄祸。及膺封疆之任,值时事孔棘,又遭。有所忧患而发於言,类多证据史事,感慨激烈。其讲象数,穷极幽渺,与当时黄道周、董说诸家相近。孔自著《凡例》,称少侍先廷尉,教以三陈九卦。案孔父大镇,字君静,万历己丑进士,官大理寺少卿,著有《易意》四卷,载朱彝尊《经义考》。则《易》固其家学也。是编刊於顺治庚子,前有李世洽《序》。《经义考》作十五卷,或朱彝尊所见之本无《图象几表》欤?
△《易就》·六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徐世淳撰。世淳字中明,嘉兴人。万历戊午举人。官至随州知州。张献忠之乱,城破巷战死。赠太仆寺卿。事迹具《明史·忠义传》。是书前有张溥《序》,比之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而《序》多微辞,颇寓不满之意。光时亨《序》则称《易》当从自己性彻入,不可依傍先儒。盖世淳命意如此。故其书似儒家之语录,又似禅家之机锋,非说经之正轨也。
△《伏羲图赞》·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陈第撰。第字季立,连江人。以诸生从军,官至蓟镇游击。是书上卷,於奇偶之数,皆以黑白为阴阳,两仪、四象、八卦,皆规方而为圆,於先儒所传卦画方位、先後天方圆诸图,一一辨其所失。下卷为《图赞》二十一,末附《图向》一篇。大抵皆臆造之说,不足为据。惟《杂卦传古音考》一篇,用其所长,转胜於全书。如《传》文“《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第谓居古读倨,引《诗·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汉韦玄成《戒子孙》诗“昔我之坠,畏不此居。今我度兹,戚戚其惧”为证。考《周礼·春官》:“凡以神仕者掌三辰法,以犹鬼神示之居。”郑注:“居谓坐也”。故《春官释文》:“居,纪虑反。”则与踞通。《前汉·赵禹传》“为人廉倨”,亦通作居。《郅都传》“丞相条侯至贵居”,则居与倨通。与第说皆足以相合。知其考辨之确,而惜非大旨之所存。如移以附所作《古音考》,则庶几矣。
△《风姬易溯》·五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王宣撰。宣字纪卿,一字虚舟,金溪人。其书止《上、下经》卦爻辞。前有《自序》曰“风,伏羲姓。溯风者,溯卦。姬,文周姓。溯姬者,溯彖。爻独不溯孔者,余观象家,非举业家也。”如其所言,则孔子《十翼》,竟为举业而作,其妄谬殆不足道。此因四圣人各自有《易》之说,而报雠流为行劫者也。所言多主於象,亦破碎支离,不尽合於《经》义。
△《周易古本》·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华兆登编。兆登,无锡人。是书成於万历中。分《文王卦辞》上、下,《周公爻辞》上、下,为四篇。以孔子《象传》、《彖传》、《爻传》、《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为八篇,以合十二篇之数。其所谓《象传》即今《大象》、《爻传》即今《小象》也。附《古本辨》一篇、《记疑》六条,皆自述更定编次之意。按《周易》十二篇见於《汉书·艺文志》,其十二篇之次第不可知。颜师古注曰:“《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十翼》谓《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自宋以来,复古《易》者甚多,皆各有更定,彼此互异,然未有以卦辞、爻辞分篇者。兆登据马融、陆绩之说以为爻辞周公作,故应与文王异卷。究为单辞孤证,《经》、《传》别无明文。且孔子明言二篇之策,今以《上、下经》为四篇,亦无证据。至六爻有爻画,见於吴仁杰之《费氏古易》,朱子已讥其重复。今用爻画而删初九、初六之文,则孔子《传》内称九六者何所自,岂孔子所见尚非古本乎?名为复古,实则臆说而已矣。
△《易经增注》·十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张镜心撰。镜心字用晦,磁州人。天启壬戌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是编用注疏之本,随文阐发,多释义理。无吊诡之词,亦无深微之论,说《易》家之墨守宋儒者也。
△《系辞十篇书》·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陈仁锡撰。仁锡字明卿,长洲人。天启壬戌进士第三。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此编以“十篇”为名。今核其数,曰《翼易书》,曰《太极书》,曰《河洛书》,曰《羲易书》,曰《文易书》,曰《文序书》,曰《孔易书》,曰《蓍占书》,曰《卦爻书》,仅有九名。其首冠以《系辞说》,不入目录。《文易书》下附以《羲文合论》,而《翼易书》分上下,不知以何一篇足为十也。其书立名诡异,至其所说则不过掇拾旧文,编缀成帙而已。
△《易经颂》·十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明陈仁锡撰。是书多剖析字句,以发挥意义,亦间与《本义》异同。大抵据文臆断之处多,而研究古训之处少。盖仁锡文士,於经学本非专门也。
△《易思图解》(无卷数,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刘日曦撰。日曦字仲升,彭泽人。天启壬戌进士。是书以邵子《大横》、《大圆》二图为先天,《横排》、《圆排》为大成,其《小横》为太极,《阴阳卦序小圆》为先天小成,《文王卦位》为後天小成,《汉儒卦气图》加以《四正之卦》为後天大成,《杂卦》之次则为孔子《序卦》与文王《序卦》一例。後附以《河图》、《洛书》及周子《太极图》、邵子《皇极经世》《阴阳刚柔四象图》与一元消长数,各为之说。大抵出于臆撰。其《序卦》、《杂卦》二图,非方非圆,尤不知其何所受也。
△《易佣》·十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文安之撰。安之字铁庵,夷陵人。天启壬戌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朱由榔僭号粤西,以为大学士。告归,寻卒。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乃其官南京司业时所刊行。首列诸儒著述,次以伏羲卦位明《易》之数,以文王卦位明《易》之气。又以先後天之图一上一下反覆合之,以明对待流行之体。大概本来知德之说。然其诠释《经》文,又多主义理,不本诸图以立论,往往求高而涉於玄虚,求深而病於穿凿,不能尽归醇正也。
△《易史象解》·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林允昌撰。允昌字为磐,号素庵,晋江人。天启壬戌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案朱彝尊《经义考》载允昌《周易耨义》六卷,称莆田有“金石社”,允昌集子弟月三会,自崇祯庚辰四月至十一月,凡二十二会。门人张拱辰、何承都等辑而成编。因允昌以“请学为圃”名斋,故曰《耨义》。此书书名、卷数皆不符,当各自一书,彝尊失载也。其说取《易》象大义各摭史事以配之,每一卦为一解。《自序》为本程《传》、朱《义》、诚斋、紫溪诸说,而参以己见。然牵合附会处颇多,所谓必求其人以实之,则凿矣。
△《周易纂》·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朱之俊撰。之俊字沧起,汾阳人。天启壬戌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是编用注疏本,汇先儒旧说,融以己意。兼主义理、象数,亦采来注错综之例。词旨颇为浅显,而随文敷衍者多。
△《易学统此集》·二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孙维明撰。其子越续成之。维明字克晟,江宁人。前有天启四年维明《自序》。其书多取宋元以来诸说,不甚考究古义。每节之下皆敷衍语气,如坊刻讲章之式。越所补入各条及引述其父之言,皆别为标识,亦无奥旨。
△《易经小传》·二十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郑友元撰。卷前有《自序》,自称其号曰澹山,不著岁月。《明史·毕自严传》称:“时有诏县令行取者,先核其钱。华亭知县郑友元已入为御史,先任青浦,逋金花银二千九百。帝以诘户部尚书毕自严,自严饰词辨,遂下自严狱,遣使逮友元。”又《湖广通志》:“郑友元字元章,京山人,天启乙丑进士,官御史。”当即其人也。其书於《乾卦》经文卦辞下即接《彖传》,而分《文言》之释《彖》者附之,次《大象》,次爻辞,下接《小象》而分《文言》之释爻辞者附之,未免汨乱古经。其以爻辞为文王作,亦与先儒之论不合也。
△《周易爻物当名》·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黎遂球撰。遂球字美周,番禺人。天启丁卯举人。从朱由榔起兵。後守赣州,城破巷战死。其书惟载三百八十四爻,以互变推求其象,然互体、变卦虽古法,而遂球所推则自出新意。往往支离蔓衍,附会成文,不必尽当名辨物之本旨也。
△《广易筌》·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沈瑞锺撰。瑞锺字德培,平湖人。《自序》言先尝为《易意筌》,十九年後复为《广易筌》。而书中又有称家先生《古筌》者,则述其父之说。其间《经》文次序用注疏本,惟《乾卦》分节解之,自《坤》以下,每卦为一说,《系辞》以後,每章为一说。多主人事,不取象数之学。凡《上经》、《下经》、《系辞传》上下各为一卷,而《说卦》、《杂卦》乃附诸《下系》之後。朱彝尊《经义考》作《易广筌》二卷,与此不合,殆仅见《上、下经》耶?自宋李光、杨万里以来,多以史事证《易》义,瑞锺是书,盖亦是意。然逐卦逐爻务求比例,牵强既所不免,且於当代时事概行阑入,尤为驳杂。造语遣词,亦多涉明季纤佻之习。盖沿李氏、杨氏之馀波而失之泛滥者也。
△《周易独坐谈》·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洪化昭撰。化昭自号日北居士,新都人。《经义考》列之马元调前,则启、祯间人也。是书《明史·艺文志》著录,然无卷数。今本五卷,不知何人所分。其说以《说卦》、《序卦》、《杂卦》三传皆为汉儒所增入,故置而不言,惟说《上、下经》、《系辞》。然杂引古事,语皆粗鄙。如周公作歌招夷齐、夷齐答歌之类,杂以俳谐,殊乖说经之体。至谓文王八卦退《乾》於西北者,乃因岐在西北,意在以天自处,尤穿凿矣。其自述乃曰:“日北居士谈《易》,每一卦六爻,合成一片,不知者以为迂,而非迂也。发挥文王、周公心事,不知者以为凿,而非凿也。谓之‘独坐谈’,聊以自娱,而不可以语人也。”何其果於自信欤!
△《雪园易义》·四卷、《图说》·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李奇玉撰。奇玉字元美,嘉善人。崇祯戊辰进士。官至汝宁府知府。是编惟解六十四卦,议论纵横,而词胜於理。前列《增补四易图说》、《参订图说》、《进退变化图》、《对待流行图》、《生生竖图》、《卦变图》、《纳甲图说》,皆推衍先天之学。其因€林傅氏之说,以先天为《归藏》,後天为《连山》,又出邵氏本论之外矣。
△《易疏》·五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黄端伯撰。端伯字元公,江西新城人。崇祯戊辰进士。除宁波府推官。福王时官礼部仪制司郎中。南京破,死难。事迹附见《明史·高倬传》。乾隆乙未,赐谥忠节。其书专主京房《易传》,卷首所列诸图,皆以发明京氏卦变之义。旁及《阴符》、《乾凿度》、《握奇》、《遁甲》等书,其说颇近荒渺。又《先天图》《震》《巽》互易,《後天图》《乾》《艮》互易,亦从来所未有也。
△《苑洛易学疏》·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周一敬撰。一敬,衢州人。崇祯戊辰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初,韩邦奇作《启蒙意见》五卷,推阐《河》、《洛》之义与卜筮之法,一敬因而疏之,自万历甲寅至崇祯壬午,凡二十九年乃成。於原书次序稍为易置,亦颇有删削。《自序》谓:“韩子以开明初学为心,故疏从其详。此书以溯源明理,窃附前人,故多遗末而寻本云。”
△《易鼎三然》(无卷数,江苏周厚育家藏本)
明朱天麟撰。天麟字震青,吴江人,寄籍昆山。崇祯戊辰进士。由兵部主事改授编修。後桂王由榔僭号,以天麟为大学士,卒於广西。是书成於崇祯庚午,以读《易》譬之食味,溯《周易》之旨者曰“庖然”,发《归藏》之义者曰“漱然”,阐《连山》首《艮》之蕴者曰“饣必然”,已为怪异。其子目有《混沌谱》、《中化逵》、《气穴》、《孙孙》等三十六名,无一非吊诡之辞,於《经》义丝毫无当也。
△《周易广义》·四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郑敷教撰。敷教字汝敬,吴县人。崇祯庚午举人。是编用注疏本,以程《传》、朱《义》为主,而推广其说,故名《广义》。凡诸儒之说与《传》、《义》合者取之,稍有不合者则去之。朱彝尊《经义考》载敷教《易经图考》十二卷,而不载是书,殆偶未见欤?
△《尺木堂学易志》·三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明马权奇撰。权奇字巽倩,会稽人。崇祯辛未进士。官兵部主事。王台《序》称权奇才高召忌,甫阅仕版,在系者数月,絷维邸舍者三年。後事白归里,因成是编。其说皆诠释大旨,不规规於训诂,间引《庄子》、《文中子》诸说,旁及经史、禅乘以证之。盖忧患之馀借抒愤懑,固不以说经论矣。
△《十愿斋易说》·一卷、《霞舟易笺》·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吴锺峦撰。锺峦字峦稚,武进人。崇祯甲戌进士。官桂林府推官。鲁王监国,以为礼部尚书。後自焚死。乾隆乙未赐谥忠烈。是编每卦摘笺数语,止有《上经》三十卦,而无《下经》,似非足本。朱彝尊《经义考》惟载锺峦《周易卦说》,不著卷数,注曰“未见”,而无此书名。《江南通志·儒林传》所载亦同。殆辗转传闻,相沿而误欤?此本前有小引,题曰《霞舟易笺》,又题曰《十愿斋全集》。以《易说》为卷一,《易笺》为卷二,盖编入文集之中,如李石《方舟集》例,今仅存此两卷耳。
△《易经说意》·七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陈际泰撰。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崇祯甲戌进士。官行人司行人。《明史·文苑传》附见《艾南英传》中。际泰本以时文名,故其说《经》亦即用时文之法,中间或有竟作两比者。自有训诂以来,一二千年无此体例也。
△《周易翼简捷解》·十六卷、附《群经辅易说》·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陈际泰撰。是编谓《河图》、《洛书》体用相为附丽,表里经纬,悉师羲《易》。首卷载古今诸图,中十六卷为《捷解》,末卷又为《图说》二十四条,《拾遗》九条,散漫支离,未得要领。附载《群经辅易说》一卷,仅十四页。大旨谓《大学》、《中庸》诸书皆所以明《易》,而西方之教独与之背。盖明末心学横流,大抵以狂禅解《易》,故为此论以救之。所见特为笃实。其八比高出一时,亦由其根柢之正也。
△《易辰》·九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贺登选撰。登选号澹馀,鄱阳人。崇祯甲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书以三百八十四爻取象之义,杂引史事以证《经》。盖仿《诚斋易传》之例,而深切则不及之。其以《乾》初爻为象人心,《乾》四爻为象太子之类,亦颇穿凿。《自序》谓《易》无象而三百八十四爻其象,辰无象而三百六十五度其象,故以“辰”名其书焉。
△《易序图说》·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秦镛撰。镛字大音,无锡人。崇祯丁丑进士。官清江县知县。是书以《序卦》言义理而不及象数,因合先後天而求之。《上经》分五节,象阳。《下经》分四节,象阴。每节中又一一分析而引《杂卦》及《彖》、《象》、爻辞以为之解。案《序卦》、《杂卦》,先儒多疑非孔子之书,故言《易》诸家往往粗陈梗概。至元萧汉中《读易考原》,述分卦、序卦之义,始详为发明。是书较汉中所言推阐加密,而穿凿附会亦以过密而生。盖此类皆《易》之末义,必求其说,亦皆有理之可通。然谓四圣本旨在是,则殊不然也。
△《读易略记》(无卷数,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朱朝瑛撰。朝瑛字美之,号康流,又号,海宁人。崇祯庚辰进士,官旌德县知县。其《易》学出于黄道周,此书亦间引道周之语,然持论与道周又异。其言象数,不主邵子之说,又别为《先天》、《後天》之图,取一索、再索之序为《先天》,取对卦、化气为《後天》,殊为创见。抄本不分卷数。朱彝尊《经义考》作一卷,然细字至二百五十一页,必非一卷。疑彝尊所见或不完之本耶?
△《读易隅通》·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来集之撰。集之字元成,萧山人。崇祯庚辰进士。官安庆府推官。是书多触类旁推以求其融贯。《自序》言一隅之通,故谓“隅通”。其论四时五行,多本之《皇极经世》书。又谓後天卦图为周家全象,龙亢上应天星,皆不免於穿凿。
△《卦义一得》(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来集之撰。是编於每卦约举大义,所发明不过数语,故名“一得”。其中颇有精澈之语,然支离处亦复不少。如释《讼》谓:“天开於子,水归於壑,见其始而不见其终,此天水《讼》之可以谋始而不可以成终也。”释《师》谓:“五行之用莫大於水,土有众多之义,而五行之用土又克水,有胜负之义。且土在上者为高,水在下者为深,即兵法之右背山林,前阻水泽也。”亦未免失之纤巧矣。
△《易图亲见》·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来集之撰。此书取《序卦》、《杂卦》以及三陈、九德、先天、後天之义为图四十有五,而各为之说。用力虽勤,然究不免於牵强凑合。至《上系》所引《中孚》等七爻亦为之图,而《下系》所引十一爻即不能为说,亦可见其出於臆度,而非本自然矣。
△《读易绪言》·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钱撰。字仲芳,嘉善人。崇祯壬午举人。文渊阁大学士士升子也。士升尝作《易揆》,作是编,复推衍其未尽之意,故曰《绪言》。首以八宫各统八卦,为说八篇。次於六十四卦,卦为一说。次为《系传笺略》,附以《图书说》、《先後天说》、《上下篇说》、《观象说》、《观变说》、《错综互代说》,《反对说》、《大小彖象爻辞说》、《六爻主辅说》、《顺逆说》。大旨兼取象数,以推求《易》理。其间牵强附会,多不能免。又如以“师出以律”为律吕之律,“包羞”为小人羞恶之良心,“观我生”为长养之生,亦未免好求新异。至於君子小人、阴阳消长之际,多有感於明末门户分争之祸,借以发泄其不平,亦不必与《经》义尽相比附也。
△《易宪》·四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明沈泓撰。泓字临秋,华亭人。崇祯癸未进士。官刑部主事。是编随文诠义,不载《本义》原文,而全书宗旨一一与《本义》合。在举业家则可谓之简而有要矣。
△《说易》·十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乔中和撰。中和字还一,内邱人。崇祯中由拔贡生官至太原府通判。是书前列《图说》,次《卦象》,次《彖传》,次《爻象》,次《文言》,次《系辞》,次《说卦》,次《序卦》,次《杂卦》,次《附录》。其分卷前後与古今本皆不合,颇近臆断。第二卷先列卦象,以孔子之《易》移於文、周之前,尤乖次序。案朱彝尊《经义考》载中和《易林补》四卷,又名《大易通变》。今此书名《说易》,版心又标《跻新堂集》,疑即从文集中析出单行。而其卷数不止四卷,则《易林补》又当在此书之外也。
△《桂林点易丹》·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顾懋樊撰。懋樊字霖调,仁和人。其自题“桂林”者,乃举所居之地而言也。崇祯中副榜贡生,其科分则未详。是书前有其父《七宝山解易影》数则并《诸儒姓氏考》一卷。所胪列自周至明几数百家,而颇多前後失次。盖以摭录示富,未必悉睹原书。其所训解,大都顺文敷衍,不出讲章门径。《经义考》引张€章之说,斥其以圣经比之道家炉火,亦特据其书名而言,实则无一字涉丹经也。
△《周易说统》·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张振渊撰。振渊字彦陵,仁和人。是编大旨宗程朱《传》、《义》,凡诸儒说理可互证者,亦旁采并存,标为四例。其与《本义》相左而理有阐发者,曰附异;其互有异同与《传》、《义》相发明者,曰附参;其出自独见者,曰附别;其可以触类旁通者,曰附馀。凡所援引,各标姓氏,间或附以己意,则以“彦陵氏”别之。
△《周易去疑》·十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舒宏谔撰。宏谔字士一,旌德人,老於授徒。故钞撮讲章,纂而成帙,以便课诵。其举例有五:曰演脉,曰阐旨,曰互参,曰摹象,曰注字。初梓於池氏。後版毁於火,蒋时机又重刊之,而改其体例,卷首又题“蒋先庚增补”。标目杂糅,不可究诘。大抵书贾射利之本也。
△《四易通义》·六卷(内府藏本)
明程观生撰。观生字仲孚,歙县人。流寓嘉兴。崇祯中知天下将乱,即弃去诸生,以相地之术自给。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载其事迹颇详。然《经义考》惟载其《易内三图注》三卷,注曰“已佚”,而不及此书。盖遗书散失,此编幸而仅存,久乃复出,彝尊未及见也。其意以说《易》者多以我解《易》,而不能以《易》解《易》,故其义转为传疏所淆,因作是编。首列《横图、方图、圆图合参要旨》,次《卦象爻定辞微旨》,而於每卦每爻下各系错综互变所在以贯通之。其大旨主於明人事。《自序》谓时当大乱,非藉四圣之力不足以救。故每发一义以举今之非,而折衷於《易》理之是,类多隐切明季时势立言。至释《晋》之上九,乃极称封建为良法,且言天地一日不改,此法终不可易,则立论未免迂僻矣。
△《易发》·八卷(编修王汝嘉家藏本)
明董说撰。说字雨若,湖州人。黄道周之弟子也。後为沙门,名南潜。其论《易》专主数学,兼取焦、京、陈、劭之法,参互为一,而推阐以己意。其根柢则黄氏《三易洞玑》也。其研索具有苦心,而究不免失之杂。如《飞龙训》一篇,历引尧、禹、周、孔,谓皆以飞龙治万世,而复举《圆觉》、《道德》二经以为释迦、老子亦然,未免援儒入墨。又《黄丽河洛徵》,谓黄丽一声,即《河》《洛》之全机大用。《杏叶飞龙表》,谓黄锺之律为杏叶之正位。其说皆近於怪诞。极其博辨之才,漾自喜则可矣,谓《易》之精奥在是,则殊不然也。
△《周易时义注》(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章佐圣撰。佐圣字右臣,歙县人。其书依经训解,而以《卦图》一卷附於後。大旨主於言理,而徵引芜杂,颇乏持择。书成於崇祯甲申正月。前有《自序》,谓以明经获隽,而烽火交讧,行路艰阻,因坐卧小楼,自为笺注,大都自忧患中来。盖有托而为之,故其言颇讥切时事云。
△《易参》·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钱彭曾撰。彭曾号觉龛,钱塘人。是书用注疏本而不载《经》文,但标每节之目。首为《图说》,其方圆黑白虽皆《易》外之枝节,而自宋以来犹有所受。又旁及历法、推步、奇门、九宫、干支、纳音,虽不得汉儒之本法,而其说犹有所传。又广而推及五岳地形、《禹贡》水道、堪舆、律吕、井田、兵法、道家、佛家、选择、六壬,殊泛滥庞杂,无所纪极。然则五藏六府亦配阴阳,将曰《易》为医作乎?方圆棋亦合奇偶,将曰《易》为奕作乎?至所诠释则与图渺不相关,仍不过摘句寻章,循文推演,间或自出新意,又往往乖舛。如谓《乾》为四月之卦,犹未分龙,雨未时行,故曰“潜龙”。《坤》之“履霜坚冰”乃指忠臣孝子而言,其初发一念为“履霜”,历久不变为“坚冰”。自有《易》以来无此说也。
△《易旨一览》·四卷(江苏周厚育家藏本)
明蒋时雍撰。时雍字绳武,江都人。其书训诂字句,乃村塾课蒙之本。
△《周易辨正》·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喻国人撰。国人字春山,郴州人。其书大旨谓先儒多是非倒置,以十为《图》,九为《书》,因作《辨》十九章,以九为《图》配天,以十为《书》配地。且及《河图》主生、《洛书》主克之理。盖仍祖刘牧之旧说。第十七《辨》言古人左图右书。左阳也,故左字五画;右阴也,故右字六画:殊为悠谬。书中率皆类此。其《凡例》乃云:“秦汉诸儒昧其则者千馀年,宋元诸儒枉其则者五百年,国人辨正,四圣知必冥慰。”何其诞也!
△《河洛定议赞》·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喻国人撰。其说以伏羲则《河图》画《乾》、《坎》、《艮》、《震》四卦,则《洛书》画《巽》、《离》、《坤》、《兑》四卦。由《河图》四卦得《讼》、《Т》十六阳卦,由《洛书》四卦得《家人》、《中孚》十六阴卦。合《河》、《洛》迭为上下而得《否》、《后》、《履》、《泰》三十二阴阳配合之卦。且以揲蓍之数不惟康节茫然,即一行亦属妄附。自以《河》、《洛》之议,至此书而始定。书成,且祭河洛之神及天地四圣,为文以告。其诞至此,又何异于中风狂走者乎?
△《全易十有八变成卦定议》·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喻国人撰。大旨谓数九则满,满则损。数六则谦,谦则益。故大《易》总不外《乾》九损三,变为《坤》六。《坤》六益三、变为《乾》九。或《乾》九、《坤》六交相损益,十有八变以成卦而已。
△《周易对卦数变合参》·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喻国人撰。谓朱子不知《易》中“十年”“三年”、“七日”“八日”之旨及《讼》九二“三百户”之数,国人乃於反对两卦得之。合《屯》、《蒙》二卦,以《屯》下《蒙》上,谓《屯》二爻为一年。逆数之至《蒙》五爻,历十爻为十年。合《需》、《讼》二卦,以《需》下《讼》上,谓《讼》二画九,即九十户。《讼》初画六,即六十户。《需》上画六,即六十户。五画九,即九十户。合之得三百户。以为此意数千年不明。真穿凿附会之说也。
△《河洛真传》·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喻国人撰。其说谓天地十二会真数不出五十五,惜陈、邵俱未发明。因演《天地五十五数图》,卷末复附以《河洛真传说》数页。辨“蓍短龟长”之说,谓《记》云“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原龟筮并重。朱子妄更祝词,故重视泰筮。然所引证据,仍不过《广舆记》、《本草图经》诸书而已。
△《周易生生真传》·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喻国人撰。谓先儒解《易》为变易,为交易,总不如《系辞》“生生之谓易”五字最确。又谓伏羲则《河》九,《洛》六,始画八卦,以木德王也。木主仁,仁为生生真种子。每卦六爻,推演五行相生之数以配合之。
△《三易大传》·七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李陈玉撰。书分二册。一曰《先天古易》,以解图书。又每篇系以赞语。其最异者,以《无极》、《太极》、《无极而太极》分为三图,而先天八卦配以英辅九星之名,後天八卦配以疏附先後之名。支离破碎,全无理据。一曰《後天周易》,以解《经》、《传》。虽言象数,而皆出臆说。附以《易导》、《易钤》、《易眼》诸书。其《易铃》有云:“若欲《易》学了彻,直须将一切训诂辞章尽情戋刂却,即孔文之语亦不过《易》象一端之论,方有入处。”可谓敢为大言。盖言图书者病於支离破碎,谈心性者病於杳冥恍惚。陈玉兼二家之说,而各得二家之极弊,真所谓误用其心者也。
△《易经补义》·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方芬撰。芬字舒林,歙县人。其书全列《本义》於前,而以己所发明附赘於末,皆标“补”字以别之。所得颇为肤浅。其《凡例》云述其王父有度所撰《易旨正宗》及其父希莱《易经要旨》而为之。今二书皆未见,然观芬之书,其大略可睹矣。
△《读易镜》·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沈尔嘉撰。尔嘉字公亨,常熟人。是书悉依今本次序,每一卦一节,列《经》文於前,列讲义於後,而讲义高《经》文一格,全为缮写时文之式。其说皆循文敷衍,别无发挥。《经》文旁加圈点,讲义上缀评语,亦全以时文法行之,即其书可知矣。
△《易学古经正义》·十二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明邹元芝撰。元芝字立人,竟陵人。自费直合《十翼》于《上、下经》,唐用王弼《易》注作《正义》,《易》遂用王弼之本。宋晁说之、吕祖谦诸家始倡为复古之说,互有考订,而亦互有异同。至朱子之《本义》,始定从吕本分为《经》二篇,《传》十篇,至今与王本并行。元芝是书,欲驾出朱子之上,谓孔子《十翼》与《经》并尊,不得抑之称《传》,遂臆为分别。如《乾卦》以“乾元亨利贞”五字为本经之《彖》,割“天行健”三字为本经之《象》,而缀以六爻。他皆仿此。其《十翼》则仿制艺之体,《经》文反低二格、而《彖辞》、《小象》之辞各冠以“《彖》曰”、“《象》曰”字,跳行顶格书之。其《大象》“天行健”、“地势坤”诸句,因删之不能成文,遂既以为本经之文,又复见於《象辞》之内。一文两属,莫定所归。皆有意立异,而诡称复古,不知所据何古本也。其说经大旨,则以羲、文之《易》为卜筮之书,孔子之《易》为尽性至命之书,故所注皆舍象数而言义理。盖借尊孔子之名以劫伏众论,实则茫无确证,徒见其割裂圣经而已。
△《射易淡咏》·二卷(江苏周厚育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卷端惟题“西农”二字。前有陈愫《索射易书》一篇,称其字曰“孝若”。考愫至国朝尚存,尝与邱象随等共注李贺《昌谷集》。又书中称张九山青衣得《射易》半部於虎邱僧舍,乃录寄尹子求者。考明尹伸字子求,宜宾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湖广布政使。崇祯甲申,张献忠部贼陷叙州,伸殉节死。此书既云寄伸,则是时伸尚无恙,当为明末人作矣。其说《易》但解六十四卦,每卦但标《象》、《彖》及第几爻字,不列《经》文。大抵皆借经发议,其言辨博自喜,而词胜於理。又喜作似了非了语,类禅宗之机锋,殊乏先儒明白淳实之意。每卦之末,各系以五言古诗一首,以发明一卦之大义,盖即所谓“淡咏”者。自古以来,亦无此说经之体例也。
△《大易衍说》(无卷数,安徽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著时代,盖明人旧录藏本也。其书乃乡塾讲义,随文敷衍,不能发明大旨,亦姑存之可耳。
△《原易》·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上卷《原太极图书》凡十一条,下卷《原六十四卦》。皆剿袭旧文,别无辨获,不足以言著书也。
△《易传义》·十二卷(内府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取程子《易传》、朱子《易本义》合为一书,冠以《图说》、《纲领》各一篇。皆从《易经大全》中录出,故改朱本之次第以从程本,版式字画颇为工楷。曹寅《楝亭书目》亦载有此书一函。盖明代经厂本也。
△《易象与知编》·一卷、《图书合解》·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题曰“天山道人撰”。不著名氏,不知何许人也。其书惟论《河图》、《洛书》、八卦方位及对待流行之义、五行生成之理,皆於诸家《易》解之中钞合成帙。盖欲讲陈、邵之学而仅掇拾其糟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