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闲情偶寄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闲情偶寄 >

居室部 ○大山

【原文】

山之小者易工,大者难好。予遨游一生,遍览名园,从未见有盈亩累丈之山,能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者。犹之文章一道,结构全体难,敷陈零段易。唐宋八大家之文,全以气魄胜人,不必句栉字篦,一望而知为名作。以其先有成局,而后修饰词华,故粗览细观同一致也。若夫间架未立,才自笔生,由前幅而生中幅,由中幅而生后幅,是谓以文作文,亦是水到渠成之妙境;然但可近视,不耐远观,远观则襞■缝纫之痕出矣。

书画之理亦然。名流墨迹,悬在中堂,隔寻丈而观之,不知何者为山,何者为水,何处是亭台树木,即字之笔画杳不能辨,而只览全幅规模,便足令人称许。何也?气魄胜人,而全体章法之不谬也。

至于累石成山之法,大半皆无成局,犹之以文作文,逐段滋生者耳。名手亦然,矧庸匠乎?然则欲累巨石者,将如何而可?必俟唐宋诸大家复出,以八斗才人,变为五丁力士,而后可使运斤乎?抑分一座大山为数十座小山,穷年俯视,以藏其拙乎?曰:不难。用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混假山于真山之中,使人不能辨者,其法莫妙于此。

累高广之山,全用碎石,则如百衲僧衣,求一无缝处而不得,此其所以不耐观也。以土间之,则可泯然无迹,且便于种树。树根盘固,与石比坚,且树大叶繁,混然一色,不辨其为谁石谁土。立于真山左右,有能辨为积累而成者乎?此法不论石多石少,亦不必定求土石相半,土多则是土山带石,石多则是石山带土。土石二物原不相离,石山离土,则草木不生,是童山①矣。

【注释】

①童山:不毛之山。

【译文】

小山容易造得巧,大山难以造得很好。我一生遨游了许多有名的园林,还没有见过一亩以上、几丈之高的假山能够没有缝缝补补、拼拼凑凑的痕迹,远远看去与真山没有差别的。这就和文人做文章一样,构思全篇困难,零碎写来容易。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全是以气魄胜人,不用逐字逐句地考察,一看就知道是大手笔。因为它先从整体布局,然后才去修饰词藻,所以无论是粗看还是细看,都一样。如果文章的骨架还没有打好,就顺着文思信笔写下去,从开头写到中间,再从中间写到结尾,这叫以文作文,也有一种水到渠成的奇妙境界。然而这种文章,只可细观,不耐观大略。总观大略就会看出拼拼凑凑的痕迹。

书画的道理也是一样。名人的字画,挂在大厅里,隔了一丈多远来看,不能看清楚哪里是山,哪里是水,哪里是亭台树木,可能连字的笔画也看不清楚,而如果只看全幅的规模气势,就会令人十分赞许。为什么呢?因为气魄过人,整体的章法好。

至于垒石成山,大半都没有固定的规则,就像以文作文,是一段一段写出来的。名家也是这样,何况平庸的工匠呢?那么,要垒一座巨石大山,要如何做呢?难道一定要等唐宋八大家再生,把才高八斗的文士变成大力士,然后让他们操斧造山吗?或者把一座大山,分成几十座小山,终年低头琢磨,这样来掩饰它的拙劣吗?其实这并不难。用一种以土代石的方法,既减少人工,又节省物力,而且还有天然起伏的巧妙。就是把假山混在真山的中间,使人分辨不出,这是最妙的方法了。

要垒高大的山,如果全部用碎石,就如同百衲的僧衣,想找个没缝的地方都难,这是它不耐看的原因。把土混杂在中间,就可以丝毫看不出拼凑的痕迹了,这样还便于种树。等到树根盘曲稳固,可以跟石头一样坚固,而且树大叶繁,浑然一色,分辨不出哪是土哪是石。站在真山的旁边,有谁能分辨出它是人工堆积而成的呢?用这种方法不要求石头的多少,也不要求土和石各占一半,土多就是土山带石,石多就是石山带土。土和石这两种东西,原本就是不可分离的,石山上没有土,就会不长草木,成为不毛之山了。

推荐阅读

四大文学名著> 唐诗> 宋词> 诸子百家> 史书> 古代医书> 蒙学> 易经书籍> 古代兵书> 古典侠义小说>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