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我说参同契
目录
位置:主页 > 古代文学 > 易经书籍 > 我说参同契 >

第59讲

人好静 情好动

现在这一章还在讲还丹,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九转还丹”。丹是道家的代名辞,就是长生不老之药。严重地讲,所谓丹是修命,这个命就是指现在这个生命之命。所谓修命还丹以后,还没有完,还要再加紧修的。

再看注解的文字,“盖木主宁静,字之曰,所谓人生而静,天之也。”这个金木,道家有些书上称为金公某某,金是以男代表,木是以女代表。金在身体内是肺是气,木是肝主血,这是有形的气血两种,气血是第三重的投影。这里讲的与我们活着的气血有没有关系?也有关系,因为气血是神所生的东西。木代表万物发生,生命力很强。木的主宁静,本来是安静的,道家给它的名字叫做,但是这个不是佛学讲明心见

如果我们加以严格的规范,佛家所讲的也分好几个层次,见是彻底的。这里所讲的是中国文化《礼记》所提出来的“情”那个,属于后天的。道书尽管说是先天,如果我们拿学术哲学分类,它仍是属于后天。这些学术的分类我想不必多讨论,大家并不需要,只是要知道这个木是代表宁静的。

“人生而静”,静态就叫做天。其实不止人的生命,由观察得知,虽不是自然科学,但是万物都在静态中发生。虽然生命本身是动的,但是外形都是静的。一颗种子在地下,要很宁静的状态才可发芽,土壤在动乱中什么都不能生长。实际上以哲学科学的道理,生命本身成长就是个动态,可是我们观察外表的现象,讲它是静的,这在学术分野上我们要清楚。这里讲人的生命,天生而静,好静是“天之也”。所以我们人很懒,好吃懒做,乃至一切不努力,最好张开嘴巴饭就从天上掉下来,心里一想口袋里就装满钞票了。因为人本来好静、懒。

“金主流动”,金是代表主体,流动跑动,“名之曰情”,这是中国文化情两字。“所谓感于物而动,之欲也”,这个情哪里来呢?情的体就是。以道家分类,情是用,说是外感交感的作用,使这个情动了,动情了。所以这个情就是人类本的欲望,是它的作用。狭义的欲,只指男女关系的欲望,这里说的跟欲是广义的,对一切欲望的要求就是的欲望。中国文化把生命分为与情,我们讲到儒家《中庸》的思想,宋明理学家就拿喜、怒、哀、乐这四种现象来讲心的作用,我是特别地反对。宋明理学家搞错了,喜怒哀乐是情绪,不是心的思想,发动喜怒哀乐后面的那个作用是心是思想,如果把喜怒哀乐笼统归到心,这是宋明理学对自己的文化没有搞清楚!理学影响中国文化八百多年,使民族的文化变成一个死的文化。宋明理学家,我敬佩他们的人格,可是他们的学理该打耳光,你们去注意研究宋明理学就知道了。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喜怒哀乐不一定是心理发动,有时候是受生理影响来的。一个人有时情绪不好,是生理上病的原因。譬如肝气不舒,胃不好,痛苦难受,你叫我不发脾气做不到。理说不必埋怨人,生病痛起来非要发脾气不可,因为它是情。所以修养到由归到不动情,那是最高的修养了。宋明理学家这一点是乱七八糟,全错了,不合逻辑。

欲 情

现在我们讲到跟欲,佛学到中国来也引用了与情的关系,在《榜严经》中提到,“纯想即飞,纯情即坠”,一个人思想越多,思想心理向上升,老年人睡不着,因为头脑虚幻想多啦。“纯情即坠”,年轻人跟着情欲跑,思想没有那么高,所以读书很笨;读书聪明的孩子,情的力量差一点。情多想少,或者情少想多在六道轮回就分开了,譬如说变畜生的人,情多,想比较少,下了地狱都是情多,脑子不灵光。这是顺便讲到《楞严经》上这两个字。

跟欲在正统的道家讲是后天的,他说“感于物而动”,动情是的欲望。所以跟情,“两者同出异名,譬如只此一个人,既有名复有字,名字虽分两样,情原是一人”。这是比喻,譬如一个人有个名还有个字,名、字虽然两个,实际上代表同一个人。一个人分跟情两面,清楚地讲,一个是知觉思想状态,一个是感觉状态。像我们说舒服不舒服是感觉的,这个必须要参考佛学的唯识学,有关色、受、想、行、识的道理。命就是佛家讲五境界的色,包括了一部分受感受。佛把人的感受分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人生大部分是在那里受苦的,没有真正受乐,除非修到刚才所讲的“情来归”,生理起了变化,就是这个色身起了变化,那就有得乐的境界。所以佛家讲禅定,三禅定的境界都是乐的境界,绝对的快感,没有痛苦的感觉。

“故曰”,引用《参同契》的原文,“名者以定情,字者缘言”,这两句话现在他解释完了。根据这两句话,他引申:“其初乾中之金,变而成坎,便是转为情。一转则无所不转,轮回颠倒,只在目前,所谓顺去生人生物也。”这本书的注释者朱云人是清代一位有成就的道家,清代是我们的近代,已经儒、释、道三家合了,那真是三家一贯啊!“其初乾中之金”,乾卦代表宇宙本体,金是宇宙本体那个先天之能,在我们身体上当然是大家都一样,是同体的。我们这个生命大家同体,中国人不讲那么多的哲学名辞,我们都是天生的,一个天就代表了。天生下来我们这个命是乾卦,上下二爻变了,中爻不动,不动就是中间的中心没有动过,外面变了。一变成坎卦,坎为水。

“天一生水”,我们提到过几次,这个天也是代号,代表了本体,动就生出水来,不动就是没有变;没有动以前这个生命本体纯粹以,是神的。所以“乾中之金”,这个纯粹以的本体“变而成坎”。坎在我们身体就在北方,属于下部,在头上就是耳朵,所以年老耳朵聋了,气血虚了,因为耳通气海,气海在丹田之下,所以后天的生命,它的功能在下部是第三重投影。

它这一变为坎,就是后天“转为情”,巳经由转变为纯情了。这个情是变来的,情还不是坏东西,情加上妄念就不行了。妄念一个笼统名称叫做欲,情加上欲望就变了,这“一转则无所不转”,就是我们所讲的堕落,“轮回颠倒”,跳不出去了。

道家的解脱

出家人的修行叫做修解脱之道,光是解脱还是罗汉小乘的境界;大乘佛菩萨修报身,报身转了,不需要另外解脱。所谓解脱分两面来说,盐巴溶化在水里,把盐巴凝固拿出来,水是水,盐巴还是盐巴,那是解脱的办法。道家所说的解脱有好几种,一种叫做“解”,体留在这里人已经修成功了。但是解也有很多方法,譬如修到最后很难解脱,故意闯个祸犯个罪,被杀头或槍毙,叫做“兵解”。这是借用别人的力量把自己这个肉体处理了,把这个蛋壳打破好跑出来。

借兵解而去的还不是太高明,可见功力还不到,跳不出来嘛,这是说跳出三界之难。解在古代办法还很多,人死了把他买个棺材埋了,一年或者三年以后,你打开一看,棺材里没有体,或者只是剩一根手棍。他有一套方法,用个对象把它变成自己,装进棺材,然后连身体到别处再修过。这种解是比较高的,借物化形而去。《神仙传》上这些人不少,这种方法灵不灵不知道,反正我也不会这一套,没有经验向诸位报告。

空话不谈,你要晓得道家所谓解脱,不是这个道理。道家所谓修成金仙的境界,就是大罗金仙,同佛家的理论是一样的,是自己转变这个肉体,整个地变,所谓脱胎换骨,不是解、兵解,那些不是解脱之道。所以学佛单讲解脱是罗汉的境界,佛家认为法身、般若、解脱三个连起来的成就,是大成就,否则是小成就。换句话说,解脱的成就,严格地讲起来,还是境界,没有达到纯境界的人得到这个神成就,也可以解而去。他有所成就,我们勉强地讲叫做鬼仙。其实也不是鬼仙,不是普通那个鬼,佛家名辞叫做“非人”。这类非人不属于人,无形相,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的生命是存在的。佛经上经常说“人与非人”、“人、非人等”,非人比我们人高一级,不是人,与我们不同,但也不是鬼。

顺为凡 逆为仙

这个里头说轮回颠倒,统统受后天的神魂魄所支配,佛家叫做色,色的力量属于四大。譬如我们想静,想清高,但清高不来,你非吃非穿不可,跳不出这个物质约束。我们思想可以超越物质,可是身体就做不到,本来生命这个功能应该做到,但是我们人做不到。道家认为绝对可以做到,是我们自己没有把它凝固拢来,没有“还丹”。这个道理禅宗云门祖师就说过,“我有一宝,秘在形山”,我们大家都受形体所限。所以《西游记》那个孙悟空,被佛的手掌心一翻就把他压在里头,叫做五指山,就是五大把他压住了。孙悟空在里头没有办法,把头伸出来,这个头脑还灵光,就是跳不出来。我们思想灵光,但跳不出这个肉体。孙悟空后来碰到唐僧,他说:“师父你救我!”“我怎么救你啊猴子?” 他说:“山顶最高处有一个符咒,观音菩萨贴在那里的,只要把那一张撕掉,我就跳出来了!”唐僧爬到山顶一看,原来是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这样一撕,孙悟空“咚” 一下跳出来了。哈!这个是修法啊!怎么跳出来呢?行善。

现在我们在这个里头,就是这一转很严重,所谓“转为情,一转则无所不转,轮回颠倒,只在目前,所谓顺去生人生物也”。顺这个路线就是人的生命,也可以说“顺去生人”。坎卦在下面一动,我们人欲一动,欲就动了。后来的道家错认为要压制这个欲念,只要把这个收回来就可以成仙。这是有理论根据没有错,但是那个有形的如何收回来化掉?怎么化?一个有形东西回转来化,像把东西吃到胃里,有些还消化不了呢!所以这完全是错误观念,不是这样的道理。这个“顺去生人”,就是向下走,向下流,以此生生不已。

“今者,仍取坎中真金,还而归乾,便是情返为。”所谓取坎填离,坎卦中爻这一,这一点真生命的本源,拿来填满离卦。离中虚,现在把先天一炁的坎卦中一,取代离中的,“便是情返为”。“一返则无所不返”,所以说九 转还丹。“坚固圆常,顿超无漏”,这个“无漏”是普通道家一个名称,后来佛家也用。漏丹就是这个漏,男女情欲而漏掉这个生命,也就是肉体这个命的根漏了。其实眼、耳、 鼻、舌、身、意六根都在漏,无漏是全体无漏。证到了无漏,道家有个名称叫做“无缝塔”,这个身体变成没有缝的塔了,尤其是北派道家丘长春很喜欢用这个名辞。佛家叫做无漏之果位,即阿罗汉果位,“所谓逆来成圣成仙也”,倒转来走才成仙成圣。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

这个理论他讲过了,修道的方法呢?他说:“学道之士,若能于感而遂通之后,弗失其寂然不动之初,而丹乃可还矣。”这个非常重要,修道怎么修呀?“感而遂通,寂然不动”,这两句话是《易经·系传》上的,作者是孔子,是中国哲学先天的心物一元基本理论,是说生命的自寂然不动,永远是不动的、寂默的。后来佛经翻成涅槃,是寂灭的意思,也是其中一个理由。寂灭的东西寂然不动,本来没有动,超越时间空间;但寂灭可不是一个死东西,只要一个感应,一交感一动,它就起用了。用了以后呢?由用返归于体,用过了还是回到体。你说体没有东西那是空的,但是有感就起作用。佛家的比喻也是一样,“全波是水,全水是波”,我们本像海水,外面的境界风一吹,就起波了, 这就是感而遂通。外在风不感的话,也平息了,又回到水。

再讲回我们的思想,人这个思想情绪本来没有的,婴儿生下来没有说话以前,寂然不动,没有喜怒哀乐,思想、分别的观念很少,第六意识没有成长。等到头顶跳那个地方封口了,开始学讲话,有思想、分别。第六意识慢慢成长是后天习惯的,我们现在的第六意识差不多都是情的方面。说到修道,佛家同道家一样的,就是如何把情返回自,归到本体。现在诸位听到我讲的话,因我这些话而引起了思想,又分别对或不对,这个也是“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使思想念念迁流,在第一个思想过去之后第二个思想还没有来时,中间这一段你要看清楚,“弗失其寂然不动之初”,又回到原来那个不动清净境界,这是用心理状况的方法用功。佛家的止观啊、参禅啊,专从这个地方入手修行。道家也注重这个思想观念“感而遂通”之后的身体,当情动之后,我们欲念一起来,真正有修养道家有工夫的,就晓得欲念是个火,那一股发烧的力量向下流去,“感而遂通之后,弗失其寂然不动之初”,在身心激动之后能够清净得住,这就可以还丹了,“而丹乃可还矣”,那个生命力量不漏、不动,久而久之可以脱胎换骨。

要特别注意,伍柳派流行的还补脑炼化气,所注重的也在这个地方,也就是欲念没有动以前,那个情动了。假设情动了,男女欲念来了,只要有一点点,就是水源不清,已经不能用了,不可以返还。要清的水源才可以用,伍柳派说的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就是《慧命经》、《金仙证论》、《命圭旨》这一套道书中的。你们在座诸位各路神仙,要注意啦,讲清的水源,就是欲念没有动之前,这个时候能够炼化气,勉强可以说还补脑、长生不老。所以不能乱搞,以为是修道,那个后果严重极了。

这个里头有一个大问题,当气动欲不动以前,可以说没有刺激到制造虫这个地方,这时勉强可以讲伍柳派说对了,水源之清还算可以,可是已经很难化了。这个道书上没有,你要看别的书才会发现。我们的老祖宗黄帝,最后得道成仙,他的老师是广成子,《封神榜》上写他法力无边。广成子告诉黄帝,修到这个“至道之”,当情绪感情在清净境界中一动,巳经把摇动了,可见这个不是子啊!


推荐阅读

周易> 易经系辞> 易经杂说> 易传> 白话易经> 梅花易数> 易经入门> 易经的奥秘> 易经系传别讲> 东坡易传>

阅读分类导航

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