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皇帝故事
目录
位置: > 故事会 > 皇帝故事 >

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1819 年5 月24 日生于伦敦。她的父亲肯特公爵是乔治三世的第四个儿子;她的大伯父是后来继位的乔治四世;她的舅舅利奥波德后来成了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

维多利亚8 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父亲的3 位兄长都没有子女。1830 年乔治四世死后,克拉伦斯公爵继位为威廉四世,11 岁的维多利亚成为假定继承人。

维多利亚的父亲死后,母亲受到她家的总管康罗伊的影响。康罗伊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尔兰人,他完全控制了公爵夫人一家,包括维多利亚在内。

谣传国王威廉四世一旦死去,因维多利亚不满18 岁而由公爵夫人摄政时,康罗伊计划在幕后掌权。康罗伊在英国北部和中西部,为肯特公爵夫人偕同维多利亚公主组织了多次规模盛大的“旅行”,声势近于国王的出巡,这使国王大为恼火而下令各地降低欢迎的规格。

康罗伊在摄政期间掌权的希望幻灭了。1837 年,威廉四世去世前28 天,维多利亚于5 月20 日满了18 周岁。她由于不喜欢康罗伊,也不愿受他控制,当了女王后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把自己从康罗依和母亲的影响下解放出来。使公爵夫人伤心的是,康罗伊还被驱逐出王宫。

即位的最初几年,维多利亚最亲信的知己,是她的家庭女教师——德国的冯列真男爵夫人,还有首相梅尔本勋爵。

梅尔本在维多利亚即位时已58 岁,他是老派辉格人。他对矿山、工厂和车间里穷人的苦难毫不关心,当有人向他提出要改革时,他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还是算了吧!”而这些正是社会不安的起因。这种不安的现象之一,就是1840 年曾经有人袭击在伦敦驱车行进的女王。这种事件在1842 年、1849 年、1850 年和1882 年也发生过,每次维多利亚女王都幸免于难。

梅尔本首相的魅力、风度、对女子的殷勤,使他成为伦敦社交界的中心。

而且,他对女王发展了一种值得尊敬的、慈父般的亲密关系。他非常乐于亲近这位年轻的女王并成为她的朋友。维多利亚女王对他很欣赏。从政局分析到分析莎士比亚名剧的妙处,女王处处听从梅尔本的意见。

女王对梅尔本的态度导致1839 年的政治危机。梅尔本在议会被击败而辞职。维多利亚女王邀请保守领袖罗伯特·皮尔爵士组织政府。皮尔坚持认为,根据惯例,后宫中女王身边的辉格女官们应换成托利女官。女王不同意,皮尔就拒不组阁。于是,梅尔本和辉格人又执政两年。女王的胜利只是暂时的,因为王室官员应该与政府官员一起更换是一条原则,她以后没有再向这条原则挑战。

同年,维多利亚由于没能正确对待弗洛拉而很不得人心。弗洛拉是女王的一名侍女,因患肝癌,肝腹水看上去像是怀了孩子,由于未婚,引起非议。

女王有一次偶然看见弗洛拉和康罗伊爵士同乘一辆马车,对他们的关系产生了怀疑。弗洛拉最后被迫接受医生检查,证明她是清白的,而且几个月后就死于癌症。公众舆论强烈谴责女王的行径和宫廷在这一事件中的态度。女王在赛马场看赛马时受到嘘声责骂,而且有人喊出:“梅尔本太太!”

1838 年6 月加冕典礼以后,女王的顾问马上为她考虑婚事。1839 年,物色的候选对象之一、也就是女王的表弟艾伯特王子访问伦敦时,女王上了他,他俩于1840 年2 月在伦敦举行婚礼,新和新郎都是20 岁。并不是各界都欢迎这一联姻。使女王愤怒的是,议会在表决给艾伯特王子的一笔年俸时,处处刁难。一些新闻记者和民谣作家,也嘲弄这位“叫化子王子”,说他行乞来到英国,没有像其他乞儿一样被送进济贫院,反而娶了英国女王当妻子。

不管外界如何议论,维多利亚女王的婚姻非常幸福。他俩生下9 个儿女——1840 年生下维多利亚公主,公主与未来的德皇腓特烈三世结婚;1841 年生下威尔士亲王德华,即未来的英王德华七世;接着又生下3 男4 女。

艾伯特王子非常漂亮,在宫廷中引人注目。但他处之非常冷漠。他的这种态度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王室之外。19 世纪初,威尔伯福斯与他的铲除罪恶协会,发动了大规模的复活道德风尚活动,作为向工人阶级反复灌输纪律观念和宗教神的一部分,以肃清当时的社会不良风尚。开始时,吃喝嫖赌在上层社会盛极一时,而且始终不衰。尽避那些贵族人士表面上是道貌岸然,背地里却无恶不作。他们的罪恶以及那些皇亲国戚的种种见不得人的丑事家喻户晓。在艾伯特王子和维多利亚领导下,王室风气很正,成为一代楷模。

艾伯特王子也影响了维多利亚女王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前面提到的梅尔本勋爵是女王的第一位良师益友,却教她不要读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因为书中尽是贫儿、罪犯以及其它不愉快的事,她用不着去管。而艾伯特就截然相反,他把议员阿什利请进宫来,让他向女王讲述煤矿中童工所受的苦难。

阿什利邀请艾伯特主持劳工之友协会的委员会会议;艾伯特置政府和宫廷的优虑于不顾,出席了会议。在女王的支持下,艾伯特在鼓励工商业方面也下了功夫。他在这方面最雄心勃勃的计划是1851 年举行的万国博览会。这个项目当时遭到许多人反对,但是艾伯特排除阻力,克服困难,万国大博览会取得很大成功。

1841 年,梅尔本政府倒台,使托利人掌权。对梅尔本去职,维多利亚女王深感痛苦,并且直截了当地告诉了新首相皮尔。不过,她很快就不再跟梅尔本商量国事了。部分是由于受丈夫艾伯特的影响,她逐渐非常信任新首相皮尔了。女王支持外交大臣与法国搞缓和的外交政策,并且身体力行,于1843 年出访法国,拜访法国路易·菲利普。这是自亨利八世以来,在位英国君主第一次拜访外国君主。第二年,法王菲利普对英国进行了回访。

辉格于1846 年重新上台,首相是罗素勋爵,外交大臣是帕麦斯顿。女王和她丈夫不久就和外交大臣发生冲突。而更严重的分歧产生于1848 年及其以后。当时,欧洲许多国家爆发了革命,而首相罗素和外交大臣帕麦斯顿仍然极其保守、反对革命、反对民主。他俩坚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大大优于欧洲大陆上的君主专制。他俩热衷于困扰和削弱外国政府,以相对地提高英国的地位。而维多利亚女王和丈夫,则主张与欧洲各国政结,因为欧洲很多君主是他俩的亲戚和朋友。

维多利亚女王和丈夫都比较有政治头脑,秉宽宏大量。而首相罗素和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就差远了。一方面,在听说奥地利军事当局,在意大利和匈牙利鞭打起义的国者时,他俩声嘶力竭地怒斥“奥地利人是不折不扣的最残酷的畜生,简直不配称为文明人”。另一方面,几乎在同一天,他们却下令,对反抗英国统治的起义农民,一个不漏地进行鞭打。

女王有她丈夫艾伯特作她的私人秘书,她认为,根据宪法,她有权审阅有关外交方面的所有文件。女王和艾伯特常常改动帕麦斯顿起草的内容,删去或缓和那些带挑衅的段落。因此,帕麦斯顿有时就不送审而擅自将文件发出。女王和外交大臣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了。

1850 年夏,维多利亚女王要求首相罗素免去帕麦斯顿的外交大臣职务。

罗素说,这办不到,因为帕麦斯顿在议会以至全国都很有威望。女王只好等待时机。

1851 年12 月,帕麦斯顿向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未来的拿破仑三世,祝贺法国政变、王室复辟。这一行动在大多数英国人中不得人心。维多利亚女王和艾伯特抓住这一机会,说服罗素把帕麦斯顿撵出了外交部。但是6 个星期以后,帕麦斯顿在下院搞垮了罗素的政府;离开外交部一年以后,他又进了新首相阿伯丁的内阁,担任内务大臣。由此可见这个帕麦斯顿并不是好对付的。

1854 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支持土耳其对俄国宣战。宣战以前,新首相阿伯丁在近一年中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设法避免战争。而帕麦斯顿却在内阁中,敦促采取强硬政策。他认为那是阻止俄国进攻土耳其的唯一办法。艾伯特支持首相的政策,并且草拟了一个备忘录,附有一项他认为可以防止战争的计划。艾伯特这一招把自己和女王弄得都很被动。

当时,英国是一片对俄开战叫嚷声,并且要求帕麦斯顿领导这场战争。

谣言纷坛,说艾伯特是俄国间谍,他与俄国人的通讯已被截获,已被逮捕并被送进伦敦塔..攻击艾伯特的小册子也出版了,指出这位女王的大夫应该以叛君罪接受审判。

英法联军在克利米亚失利并且一触即溃的消息传来,由于公众舆论都相信唯有帕麦斯顿能够赢得战争,维多利亚女王被迫违心地于1855 年任命帕麦斯顿为首相。尽避帕麦斯顿上台以后,联军的作战能力改进不大,但战争还是打赢了。而且,多亏帕麦斯顿在缔结和约时的坚决态度,俄国被迫割地给土耳其,并放弃在黑海留驻舰队的权利。

维多利亚女王赞赏帕麦斯顿在和平谈判中的表现,同她的关系开始好转。女王同首相关系好转的另一个原因是,帕麦斯顿成功他说服议会,最终满足女王的愿望,将“女王之夫”这一头衔正式授与艾伯特。

维多利亚女王同首相较好的关系只维持了几年。1864 年,德国和丹麦爆发了战争,帕麦斯顿和他的外交大臣罗素支持丹麦,而女王却同情德国,所以出现了新的紧张关系。帕麦斯顿1865 年就去世了。女王说:“上帝知道,在外交事务方面我们与他有多少分歧。不过,作为首相,他在国内搞得不错,对我也很好。可我从来就不喜欢他。”

1861 年12 月,维多利亚女王经历了个人最大的悲剧:艾伯特死于伤寒,享年42 岁。女王因丈夫之死而身心交瘁,她几次哭昏迷过去。

丈大去世后,维多利亚女王完全隐居起来了,大臣们要求她亲自主持议会开幕式,要求她至少偶尔在臣民中露面,她一概不予理会。但在丈夫去世的最初几天里,女王仍强忍悲痛审阅外交文件。后来,女王大部分时间住在苏格兰高地的别墅中,那是她与艾伯特于1847 年得到的,他俩曾在那里度过快乐的时光。

艾伯特死后的10 年中,维多利亚女王处于一名苏格兰臣仆布朗的影响之下。布朗的率直态度和善意关心很使女王高兴。当他把一条围巾披在女王双肩上,防止她着凉并训斥她不注意照顾自己身体时,竟称呼“女人”而不是“女王”。女王并不在意。维多利亚女王在这一点上和丈夫生前一样,认为劳动人民忠于君主而不遵守宫廷礼仪的常规,远比那些傲慢、虚伪而且常常道德败坏的贵族强得多。女王遗憾的是,她的儿子威尔士亲王就成了他们那一伙。

维多利亚女王理想的政府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国王,根据宪法治理心满意足的忠实臣民。女王认为她的这一理想被自私而一心追求享乐的贵族和信仰民主的激进派,双双破坏了。

1868 年,本杰明·迪斯雷利成为首相。尽避他在职仅仅9 个月,但与维多利亚女王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他1874 年第二次出任为期6 年的首相时更为密切。迪斯雷利告诉一位朋友说:“人人喜欢奉承。见到女王,竭力奉承就行了。”他求见女王或给女王上书,言词都非常夸张,到了肉麻程度,但并没达到女王反感的程度。

维多利亚女王给了迪斯雷利非凡的荣耀,在他倒台时,女王亲自到他的乡间别墅看望他。第二年,迪斯雷利死时,女王也十分悲痛。

维多利亚女王回忆迪斯雷利生前,曾劝说同意授予她印度女皇尊号,这使她感到满足。维多利亚女王津津乐道于这一头衔,对她的殖民地印度帝国,表现出强烈的关心。

1857 年5 月,在英国军队中占绝大多数的印度高等种姓军人起义时,由于英国殖民者及其家族在坎普尔等地遭到杀害,英国国内舆论要求对印度人大开杀戒,以示报复,而维多利亚女王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保持冷静的人之一。

维多利亚女王回忆,那时艾伯特还健在,明能干的丈夫协助他妥善处理了印度的突发事件。女王授意印度总督坎宁勋爵发表通告,劝说战场上的各级指挥官,在处死印度人时一定要克制。女王对她的印度臣民具有高度责任感。对印度就像对英国一样,她的理想是家长式的政府。当她看到在印度的英国军官流露出种族偏见时,总是怒不可遏。

在维多利亚女王的晚年,她由于与一名印度臣仆关系密切而激怒了朝臣。当时在南非的布尔人——荷兰人的后裔,对当地黑人大肆杀戮;英军在女王号召下,发动了两次对布尔人的战争,并且消灭了两个布尔人的共和国。

由此可见维多利亚女王反对种族歧视的开明态度,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毕竟因为历史的局限,当沾满中国太平军战士鲜血的英军将领戈登,在非洲苏丹被起义的人民杀死时,维多利亚女王却“非常震惊”,并且坚决谴责首相没有采取迅速行动去援救戈登。

维多利亚女王保守主义的、帝国主义的观点,与相当数量的英国人不谋而合。由索尔兹伯里勋爵领导的保守府,在她一生最后的15 年中执政12 年。晚年的女王极受英国公众的崇敬以至于崇拜。

1896 年9 月23 日,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她的在位期已比乔治三世的长了一天,任何一位以前的英王,在位都不如她的长。1887 年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 周年大典,成了全国的狂欢节日。而10 年后的1897 年庆祝她统治60 周年的狂热场面,使10 年前那次大典黯然尖色。庆祝登基60 周年大典的高潮是,女王光临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万民欢呼,女王喃喃地说:“我太感动了,也太感激了。”

在业余时间,女王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当她读完《丽斯漫游奇境》一书后,为其中情节所吸引,命人转达作者,下一部书一定要先送她一本。女王果然很快又收到了作者寄来的新书。

维多利亚女王与中国也有过交往。当时中国的女统治者慈禧太后曾向维多利亚女王赠送过条幅,这条幅至今还存放在伊丽莎白二世的行宫温莎城堡中。

1890 年,维多利亚女王送给清朝德宗皇帝一座自鸣钟,钟上镌刻贺联:“日月同明,极十二时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没想到慈禧生平最恨。“明”字,“日月同明”,在她看来,与民间反清秘密组织的口号“扶明灭清”无异,时钟被搬出大殿,封进库房之中,1900 年4 月,81 岁高龄的雏多利亚女王,一改每年去法国南部度假的惯例,前往尔兰,以表示对尔兰为英布战争提供兵源的感谢。她在首都柏林住了3 个星期,身体略感不适,此后一天不如一天,于1901 年1 月22 日病笔于怀特岛,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间如此之长,以致全国绝大多数人从记事起,就一直在她的统治之下生活。她的去世,使不少英国人惊恐万状,不知所措;官员们手忙脚乱,不知道新国王应该如何继位,因为这种事情已经中断了整整62 年。

女王的家族中已有37 个曾孙曾外孙,遍布欧洲各国宫廷。

女王死后,59 岁的王子威尔士亲土即位,他就是德华七世。

(贺文)

推荐阅读

日本民间神怪故事> 财富故事>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一人讲一个鬼故事> 100个恐怖故事> 灵异故事> 营销故事> 儿童启迪故事> 公主童话故事> 爱国故事>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