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胡惟庸
目录
位置: > 历史故事 > 胡惟庸 >

小人物胡惟庸缘何被朱元璋拜相?胡惟庸发迹史

小人物胡惟庸缘何被朱元璋拜相?

翻看胡惟庸的历史档案,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这个人只有后半生,没有前半生。

公开的历史资料很少讲到他的身世,连生日都无记录。所以胡惟庸的年龄始终是谜。这说明什么呢?胡惟庸这个人没有显赫的家族出身,他是人到中年发迹后、才被历史留意的。

那么这个不起眼的胡惟庸,是怎样从被历史遗忘角落走上历史前台呢?

史书没有此人的出生年月,但却都清清楚楚地注明了此人的籍贯,他的老家——濠州定远县。濠州,位于今天安徽省蚌埠凤阳一带,定远县当然也归其管辖。可见,胡惟庸这个人没有显赫的家族,但却有着显赫的籍贯,他的老家比较有名。用过去的话来说,濠州属于龙兴之地,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很多义军教派都云集在这里,其中就包括朱元璋的明教红巾军。正是这支军队,后来从濠州打遍全国,成了大气候。

所以,可以说胡惟庸出生在革命根据地,这个老家注定要给他带来不平凡的经历,纵观其后半生的经历,他的好运和厄运果然都与这个籍贯有关。关于这一点,稍后的故事会展开。这里,我们还是先从胡惟庸早年身份说起。

那么胡惟庸早年是干什么的呢?一些野史和笔记小说偶然提上一笔胡惟庸早年身份,主要是两种说法,一说是个私塾先生,乡村民办教师,教书匠,二说此人是个元朝小吏,大概也就相当于宋江之流的“押司”文书。不管是哪种角色,可以说他在旧朝混得并不好,于是天下大乱,本乡本土出现朱元璋这支起义军后,胡惟庸也反了,投靠了朱元璋这支反元武装。

我们今天看胡惟庸举动,应该说,他也是个有想法有点胆量的文化人,参加反政府武装可是杀头之罪,你知道哪朵云彩下有雨?朱元璋这支队伍一定能成功?一旦失败了,谁也活不了。可见,胡惟庸也有搏一搏心理,不想一辈子混下去,参加起义军,就是希望在乱世一搏,改变自身命运。

然而,虽然胡惟庸有点文化有点墨水,但在朱元璋手下,起初并没有得到太多青睐。史料显示,元至正15年,即公元1355年,胡惟庸投靠朱元璋这支部队,得到了什么职务呢?元帅府奏差。给领导跑跑腿取点文件报纸什么的,相当于现在的通讯员。绝对属于小角色。

那么,早期胡惟庸为何没在朱元璋阵营显山露水?

因为此时朱元璋正处打天下阶段,他最稀罕的是两类人才:一是运筹帷幄的军师谋士,像刘伯温朱升那样的,能够提出高瞻远瞩、“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伟大战略;二是冲锋陷阵的将军武士,像徐达常遇春那样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这两种人才,胡惟庸均不在其列。胡惟庸不懂军事,不会打仗,朱元璋这支起义军打了很多著名战役,没听说有一场是胡惟庸参与指挥的,甚至连参与都都没有。所以,这样胡惟庸是很难在早期朱元璋阵营冒出头来。

但是,老天饿不死瞎家雀,凡是称得上是奇葩人物的,一般运气都不错。胡惟庸也是这样的人。本以为这辈子没当大官命的胡惟庸,在投靠朱元璋的第十二个年头,突然时来运转。迅速从基层上调中央,不断被委以重任。

为什么胡惟庸会突然发迹?

很多历史小说将胡惟庸的发迹归结到,他的人脉发生了质变。此间,胡惟庸结识到了一个大人物——朱元璋的大秘李善长。这个李善长从朱元璋起兵时就跟过来,做朱元璋的掌书记,是朱元璋的第一笔杆子,他与朱元璋胡惟庸三人同为濠州人,不过他与胡惟庸还近一层,不仅同州而且同乡,都是定远县人,纯老乡。在胡惟庸的巴结下,据说主要是送了黄金二百两,也有说是送了三百两黄金,总之是下了本,砸到老乡跟前,李善长一看,这人不错,会来事,于是就认下了这个老乡,成为胡惟庸的伯乐。这个原因纵然不差,但我认为却不是最重要原因。

那么,胡惟庸发迹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那是因为,此时中国,发生了两个重大历史转折变化——改朝与换代。

我们知道,朱元璋这支起义军,在公元1367年成了大事,完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大业,灭了蒙元,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顺理成章成了开国皇帝。

就在此后,胡惟庸时来运转。不是他突然长本事了,也不仅仅是李善长的推荐之功,而是朱元璋的用人标准发生了变化。打天下之后要坐天下,改朝之后,便要换代,此时一个开国皇帝历史定律便残酷显现出来,什么定律?“兔死狗烹”。开国皇帝要杀功臣杀战友了。贫农出身的朱元璋当然也没摆脱这个历史规律,建国后他最需要的人才,已经不是打天下的谋臣武将,而是打掉这些功高盖主的谋臣武将的“棍子型干臣”了。什么叫“棍子型干臣”?那就是拥有奴才的忠诚、酷吏本领、没什么资历的臣子。胡惟庸恰在此时入了朱元璋法眼。

史料显示,公元1365年,已经在基层奋斗了十年的胡惟庸,只做到七品芝麻官——宁国知县。但自改朝换代的公元1367年起,原为知县的胡惟庸就成了火箭式干部,由地方进入中央,洪武三年,进入中书省,任参知政事。洪武六年,拜右丞相,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升任左丞相。

影视剧中的胡惟庸

这里我们要顺便说下明朝建制,明初时的建制与历代相仿,最高政府机构是中书省,中书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丞相。如果说中书省相当于现代国务院,那么参知政事就是国务委员,丞相就是总理,而大明丞相分左右,左丞节制右丞,右相为副,左相为正,为百官之首。

也就是说,胡惟庸由一个地方官成为百官之首,用不到十年时间。

朱元璋在启用胡惟庸前,曾征询过开国第一元勋刘伯温意见:你看老胡这个人怎么样,我打算把他提起来。刘伯温说了一句著名评语“譬之驾,惧其偾辕也。”你拿它当驾辕马,恐怕是要翻车。根据后来胡惟庸事发,人言刘伯温果然神算。但是我要说他不明就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难道朱元璋比刘伯温眼力差?

不管我们今天怎么评价朱元璋,甚至说他是暴君也不为过,但此人却始终有个长处:在看人上非常准,堪称用人大师,否则前期也不可能成就天下。当胡惟庸站在他面前,他一眼看出,这是根很好棍子,决定把这个“棍子”抬起来,用以打倒那些翘尾巴的开国功臣。

至于驾辕马翻车,朱元璋不担心。他想翻车,别忘了车老板是谁。我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部影片《青松岭》,讲述一个英雄车老板,专能驯烈马,别的车老板马毛了都惊慌失措,而他一鞭子就能把马抽服了。朱元璋就是这样的车老板。他用胡惟庸,是想用其长,至于其短,完全在车老板掌控之中。

事实证明,他没有看错胡惟庸。他虽然没有徐达那般横刀立马的武功,也没有刘伯温般运筹帷幄的谋略,但却有他人不及一些特长。哪些特长呢?

《明史奸臣传》记载,自洪武三年起,胡惟庸 “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这段史记,清楚说明胡惟庸受宠的原因——迎合朱元璋,同时也引出了他的政治作为与特长。什么特长?主要特长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整人。用明代史学家王世贞的话说,胡惟庸这个人“阴刻险鸷,众多畏之”。说胡惟庸就像凶猛的老鹰,群臣大都怕他。而我以为,用棍子比喻胡惟庸更为恰当。

纵观胡惟庸就任丞相后的主要政治作为,就是帮助朱元璋整人,作为朱元璋手里的一根“棍子”,朱元璋想整谁,胡惟庸就打谁。

那么,胡惟庸帮朱元璋整了哪些人,都是怎么整的呢?

我们知道,胡惟庸是朱元璋任用的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之前,朱元璋任用过四个丞相。这四个人下场悲惨,或多或少都与胡惟庸有些干系。

先说第一个丞相。李善长。

我们知道,大明建国伊始,朱元璋就任命自己的大秘李善长为首任左丞相,但李善长没干多久,只做四年,就病退了。李善长病退时58岁,不是很老,得的也不是大病,后来回到家里养了不到一年就好了。

这和胡惟庸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李善长在任左丞相时,胡惟庸是参知政事,地位仅次于丞相。李退下来就有可能轮到胡接班。虽然李善长是胡惟庸的恩人伯乐,胡惟庸对李善长也是毕恭毕敬,但朱元璋却有自己盘算。

不少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打天下时的朱元璋队伍,主要靠两大地方派支撑: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建国后,这两派各自形成两大党争集团——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本来,胡惟庸、李善长这批人和朱元璋是一伙的,都是淮人,所以在朱元璋弱化浙东集团时,胡惟庸李善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浙东集团势弱,尤其是李善长独揽相权时,朱元璋又不能容忍李善长独大了。

朱元璋深知,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道理。所以他想分化淮党,让胡惟庸挤走李善长、避免二人绑在一起,从而让胡惟庸专心为自己卖命。朱元璋的设计得到乖巧的胡惟庸配合。李善长在丞相这个岗位干得正欢时,身体闹点小毛病,大概也就是头疼脑热什么的,朱元璋就不断劝李善长,注意身体啊,不行就住院吧。胡惟庸也不停安慰伯乐,您放心病退吧,这里有我呢。最终目的达到。

再说第二个丞相,右相徐达。这位徐达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军事统帅,开国前任征虏大将军,消灭蒙元的最后临门一脚就是他干的,是他率领北伐军攻占了元大都。建国后,他被朱元璋任命为右丞相,但时间很短不到两年就下来了,理由是调整工作岗位。徐达从丞相岗位下来,与胡惟庸没有直接关系,但胡惟庸也确实设计过徐达。据称是与徐达套近乎不成,反施杀手,买通徐达家人福寿,刺探徐达生活起居意欲图之,所幸这个福寿良心未泯,思来想去,对主人下不去手,最后和徐达坦白了。徐达于是向朱元璋状告胡惟庸:说这个家伙口是心非,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您也小心点吧。朱元璋听了,没有反应,胡惟庸未遭处罚。这说明什么呢?徐达这种超重量级的开国元勋,没有朱元璋的默许谁敢动他一根寒毛。后来,这位开国第一武将虽然没被胡惟庸搞死,但还是没逃出朱元璋暗算。那就是民间的“赐蒸鹅”之说。说徐达生了毒疮忌食发物,而朱元璋偏偏赐蒸鹅逼徐达吃,徐达含泪咽下,结果毒发而死。对于民间传说,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总之胡惟庸敢挑战徐达,谁给了他熊心豹胆,是不言而喻的。

至于第三个丞相杨宪,他的垮台、死亡,与胡惟庸有直接关系。

这个杨宪资历比较老,也是很早就投奔朱元璋的一个幕僚,是浙东派的重要一员,因为他办事干练,善于搞情报工作,所以很受朱元璋器重,建国后,杨宪也进了中书省,徐达离职后,朱元璋让杨宪接班,做右丞相,和李善长搭班子。这个人呢,有一定的水平,但也有天生的性格缺陷。拿刘伯温的话来说,是“有相才无相器”,心胸狭窄,独断专行。这种性格不仅与李善长是冲突的,更要命的是,与朱元璋也是冲突的,从而引起朱元璋的不满。

于是,和李善长绑在一起的胡惟庸,抓住时机,向杨宪发起攻击。这个杨宪也活该倒霉,他的一个小辫子被抓到了。说杨宪有个外甥在科考中因抄袭当场被抓,杨宪为了遮丑亲自审理此案,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料,这个情报被胡惟庸搞到了,联合李善长举报杨宪,朱元璋令胡惟庸接受此案。于是胡惟庸大显身手,将杨外甥一通皮鞭子沾凉水,老虎凳辣椒水,你想,一个作弊者有什么坚强意志,结果很快招了:后台是我舅。胡惟庸上报皇上审理结果,建议严惩。

朱元璋更不含糊,马上宣判:判处杨宪死刑。

可见,胡惟庸在杨宪之死上,充当的是催命判官角色。

再说第四个丞相,汪广洋。

这个汪广洋是江苏高邮人,既不是淮西派也不是浙东派。他小时候是个神童,长大后成为著名诗人,论才学远近有名,所以他的出道和前几位丞相不同,不是主动投靠过来的,而是朱元璋慕名请来的。朱元璋起初拜其为相时,是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期望值,谁知经过现实一验,方知此人不是诸葛亮,而是白面书生孙乾。汪广洋本质是个纯文人,胆小怕事。为相后一直战战兢兢,凡事不敢做主,所以在丞相岗位上三起三落。到了第三届任期,胡惟庸做了百官之首左丞相,汪广洋沦落到给胡打下手,为右丞相。在胡惟庸全面主持中书省工作期间,汪广洋基本上是尸位素餐,天天饮酒作诗,比美国副总统还闲还没用。但就这样,胡惟庸也闲他碍手碍脚,朱元璋也嫌他“无所建树”。汪广洋倒台事由“占城入贡事件”。洪武十二年,说占城国入贡大明,中书省未及时奏闻皇帝,私下就把贡品分了,朱元璋没捞着。得知此事的朱元璋怒不可遏,什么事不让他知道哪行,于是追查责任,胡惟庸装糊涂:不知道啊,礼品这事都归老汪负责。汪广洋有口难辩,被撤职查办,流放。朱元璋不依不饶,最后派人追上汪广洋,赐死了事。

就这样,在朱元璋挥舞下,胡惟庸这个棍子战无不胜。君相二人珠联璧合,进入了长达七年的“蜜月期”。

相关内容

吃相胡惟庸贪婪权力 造反被朱元璋杀之> 被朱元璋第一个收拾的胡惟庸:大奸若忠的佞臣> 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何以成为中国最后一个丞相> 李善长参与胡惟庸谋反案 只是朱元璋的找理由>

推荐阅读

著名战役> 红楼梦人物> 水浒传人物> 宣太后> 苏秦> 楚庄王> 荆轲> 孟子> 张骞> 苏武>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