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刘邦
目录
位置: > 历史故事 > 刘邦 >

什么境遇让刘邦造就“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的经典

刘邦、项羽推翻秦王朝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把汉中、蜀、巴三郡划归刘邦,封为汉王。此时的刘邦面临两个抉择:是把封地经营成自己的王道乐土,还是寻机打回去,和项羽争个短长?

如果选择前者的话,那么汉中就不是最适合建都的地方了。相比之下,成都平原会更适合成为政治中心。如果选择的是后者,那么刘邦就必须马上制定下一步的作战方案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刘邦和他的部下,绝大部分都是关东之人,在乡土观念极重的中央之国,被放置到这样一个远离家乡的边缘之地,无异于被流放。因此在刘邦翻越秦岭的过程中,他的军队里就已经出现了逃亡的现象。而反过来,如果刘邦准备马上反攻的话,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就可以转化为战斗力了。

另一方面,如果刘邦不能迅速的返回博弈中心,而是希望把封地经营好了,再在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新“战国”格局中胜出,是很困难的。对这一点感触最深的,当属后世的诸葛亮了。这位天才的战略家,之所以在有生之年不断的北伐,就是因为知道,如果不能在他们这代人完成入主中原的梦想(最起码要占住关中),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蜀地本土的人才,逐渐替换掉那些外来人才后,就很难再有足够的动力,去参与中央之国的博弈了。这种情况,并非是在天府之国的蜀地才会有,再另一个适合偏安的板块——江东,这一幕也在历史上,不断的上演着。

从战略的角度看,北伐关中是刘邦取胜的唯一途径。理论上他也可以由汉中,沿汉水一线的“秦巴谷地”,向东攻击南阳盆地。或者说南下蜀地,然后再由蜀地顺江而下,攻击江汉平原,从东线回到关东。问题是这样做的话,刘邦所遇到的抵抗,将会是最强烈的。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的那样,能够被项羽安排到江汉一线的诸侯王,都是他最值得信任的将领。另外,既然大家都是系出楚地,那么在民心向背上来看,刘邦也没有信心在这方向占优。特别是在项羽还没有因为谋杀义帝,让自己在政治上陷于不利地步时。

相比于东征的这些不确定因素,杀个回马枪,打回关中去,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战略上来看,关中之地在中央之国内部博弈中的重要地位,已经由周、秦两族充分验证过了。如果刘邦能够占据这块四塞之地,那么就有很大的机会,复制秦人扫灭六国的过程了。其实单就蜀地(包括汉中)的地缘优势而言,主要是在防守上,只有在和关中之地置于同一政权管辖之下时,蜀地在进攻中所发挥的,战略补给作用,才能够发挥出来。从这个意义上看,已经拜项羽所“赐”,得到汉中、巴蜀的刘邦,和当年准备南征巴蜀的秦人,所面临的战略机会是同等的,只过二者的方向正好相反罢了。

虽然说在战略上,将秦岭南北连成一片,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真的要做到的话,还是非常困难的。这其中的困难,主要就在于秦岭这条地缘分割线,地理分割的作用太大了。当年若不是“苴国”引狼入室的充当带路党,秦人也很难有机会,变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为入主蜀地的通途。现在的刘邦,想等机会再找到个带路党,帮其穿越秦岭,无异于守株待兔(理论上,三秦如果内乱的话,是有可能有这种机会的)。对于着急乘势回到关中的刘邦来说,他需要有更快的途径回到关中。

当我们把目光放在战术层面上时,就会发现项羽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刘邦会老死蜀地。因为秦岭这座厚实的山脉,中间甚至没有象样的河谷通道,沟通南北。要想穿越秦岭,往来于汉中、关中两地,就必须借助那些悬挂于河谷两侧的“栈道”。不得不说,当初发明栈道的人,以实践验证了“人定胜天”这句口号。只是这种以脆弱结构支撑起来的道路,因其先天不足,存在着两大致命弱点。一是数量不足;二是很容易被毁掉。

就秦岭中的道路来看,历史上一共存在着五条主要路线,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峪谷道,如果再加上由关中通往南阳盆地的“武关道”,一共就是六条跨越秦岭的道路。除掉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武关道”外,其他五条穿越秦岭腹地的道路,都不得不借助“栈道”这种形式,穿越某些路段。基于在秦岭中构筑栈道的工程量太大,维护起来也颇有难度,这些古道并不会同时使用的。也就是说,作为二者地缘关系的主导者,关中盆地中的政权来说,一般只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开辟维护其中的某些道路的。

我们知道,秦岭以南,大巴山以北,可以被统称为“秦巴谷地”,这片谷地中,分割而出了一系列盆地。而与关中盆地相对应的,主要是是秦巴谷地中最大的两个地理单元: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在穿越秦岭的五条栈道中,褒斜道和傥骆道所对应的是“汉中盆地”,而如果你从关中而出,向南走“子午道”和“峪谷道”,那么你首先到达的会是安康盆地的两端。至于说那条最早被使用的道路“故道”(陈仓道),则是一条由汉中盆地之西,沿故道水——嘉陵江,穿越秦岭、大巴山脉紧密结合部,直达四川盆地的道路。当然,如果你的目的地不是四川盆地,你也可以在穿越完秦岭之后,转而向东,沿汉水上游的河谷,进入汉中盆地。只不过这种走法,会比较绕远罢了。

故道是最早被开发使用的秦岭通道。构筑于它北段的关隘“大散关”也被列入了“关中四塞”之列,正因为如此,它也被称之为散关道。不过在我们所叙述的这段历史中,它更应该被称之为“陈仓道”,之所以会有这个新标签。就是因为那段“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而这个典故所描述的,正是刘邦如何运用战术手段,攻入关中的。

秦岭古道地缘示意图说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件事,有朋友已经提出异议了,认为这件功劳应该挂在韩信的名下。怎么说呢,如果这是一个单纯分析军事的话题,这种归类是正确的。但现在既然在讲政治,那么军事家们所服务的政治家,才会是真正的主角。从这个角度看,在韩信有条件成为一方诸侯之前,都不会以博弈者的面目,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

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典故中,一共出现了两条道路。而这当中的“栈道”,所指向的就是褒斜道。这并不是说褒斜道是唯一使用“栈道”这种技术形式的道路,而是说在刘邦反攻关中的时候,这条通道上的栈道需要修理。为了向项羽表明,自己已经决心偏安西南,不再介入核心区的博弈,刘邦和他的部下,在通过褒斜道之后,就放火烧除了栈道。这种自决后路的做法,显然起到了效果。不再视刘邦为威胁的项羽,终于一离开了关中,衣锦还乡去了。

当项羽回到关东,并开始为他分封之后,关东诸侯马上陷入的混乱头痛时,负责监视刘邦的任务,就已经移交给那三位就封的秦王了。从地缘关系来看,控制关中盆地西部的章邯,会是刘邦最直接的对手。如果刘邦想打回关中去,那么他最先要做的,就是修复褒斜道上的栈道。事实上他也的确这样做了,只不过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章邯相信,他的对手会从原路返回。至于刘邦的战术意图,相信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他的攻击路线,并不是褒斜道,而是陈仓道。

从路线的长度来看,由褒斜道入关中,要比陈仓道便捷的多,更何况刘邦本来就是走这条路上任的。因此在刘邦故布疑阵之后,章邯就把自己的主力,放在了褒斜道一线,以防御刘邦的进攻。其实如果章邯有足够的兵力的话,他应该在各条可通行的道路上,都部署重兵,以阻止刘邦可能的北伐。但要做到这一切,前提是你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撑。而在项羽西征的过程中,不仅20万秦军被坑杀,秦国数百年来所积累的财富,也被项羽一扫而空。如果伟大的始皇帝,没有花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为他经营身后事的话,那么他所带走的那些财富,应该也都会姓了项。

在人力、物力都陷入低点的时候,秦地还被一分为三,成为了“三秦”,章邯所能控制的兵力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正因为如此,他才需要判断出刘邦的主攻方向,来部署自己的主力。可惜的是,这一次他错了,刘邦和他的军队出其不意的,由陈仓道攻入了关中。在信息交流手段,还很简单的时候,刘邦所率领的军队(已经可以称之为“汉军”)了,在南线的移动,是很容易做到保密的。只是由汉中向西,切开秦岭与大巴山脉,再向北进入陈仓道,终究是在绕远。这从成本上来说,是很不划算的。但也正是这一点,章邯才会判断失误。现在我们可以比较全面的,为秦汉交接这段历史,做个阶段划分了。划分的标准,是依据谁才是这个地缘舞台上的主角,以及他所属的地缘背景。

最先出场的,当然是我们的“陈胜王”了,而他和他建立的“张楚”政权,也将拉开了这段乱世的序幕。一直到陈胜兵败被杀的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一阶段,即“张楚”阶段;第二阶段的标签,我们在之前也已经贴过了,兴于东楚之地的项梁,和他的扶植的楚怀王,接过了张楚的大旗,成为了楚地唯一的“合法政府”,也很自然的,成为了关东义军的新带头大哥。基于这个新政权的地缘基础,我们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东楚”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属于项羽的。与前一阶段的分割点,可以被定在巨鹿之战结束,诸侯愿意归于项羽统一指挥之时。在此之前的项羽,还是以一个军事将领的身份,在为“东楚”服务。而在此之后,项羽已经变身为一个“政治家”(虽然并不合格),并成为了中央之国的实际控制者。而这一阶段,可以用项羽给自己的封号来未注,称之为“西楚”阶段。最后一个阶段的历史,是由项羽和刘邦所共享的。从刘邦经由陈仓道,攻入关中的那一刻起,中央之国的政治博弈,就已经变成楚、汉两个政治体系之间的争斗了。在历史当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也是“楚汉相争”的这个阶段。

四个阶段的划分,看起来好像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但仔细看看时间,从陈胜揭竿而起,到刘邦一统江湖,也不过就是7年的光景(前209年——202年)。这种转瞬之间,便决出胜负的过程,比之春秋战国那种,经过数百年积累,而缓慢形成的博弈格局,要更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这也是英雄,或者试图成为英雄的人,都会更喜欢这种军事色彩深厚的,乱世的原因所在。毕竟从个人的角度看,一念之差虽然不能改变时代的变迁,但却可能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有鉴于于此,在我们的分析当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对那些英雄人物的具体分析了(虽然先秦的这段历史,更能体现诸历史视角下,诸地缘板块的各项指标)

其实如果不是项羽这位军事天才,政治敏感度太低,做出的政治布局不够稳定,天下再经历过一次战国时期也未可知(时间当然不会象先秦那样长了,但经历个二三代时间,再重归一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虽然历史的结果,已经告诉我们这段历史不是“战国”,而更像两个骑士的决斗(如果刘邦也算骑士的话)。但单从二者对决的地缘形势来看,却仿佛又是一次秦国和关东六国的PK。只不过高地的政治属性,已经不再是属“秦”,而是“汉”了;而关东诸侯的形势,看起来倒是比战国时期要强了,最起码他们当中,已经产生了权力的集中者——项羽。这比结构复杂的战国时期,要更有利于资源的统一调配。当然,这并不代表刘邦就没有离间关东诸侯的空间了,只是他所面对的对手,要强大的多。而连横的空间,则要比当日的秦国小。其实如果刘邦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让那些臣服于项羽的诸侯转变风向,已经不能算是“连横”,而是“策反”了。

从地缘关系的角度来看,项羽放弃关中,而退归东楚在战略上是一个巨大错误。因为即使没有刘邦,天下亦进入稳定期,经过休养生息后,恢复元气的关中之地,也一定会博弈出一个,能够完全控制关中之地的“王”来。到那个时候,项氏家族和他的霸业,再想覆盖到这片四塞之地就难了。问题在于,当我们把视角转入到微观层面,去审视项、刘二人的性格和做法时,就会发现项羽即使留在关中,他也需要对自己的方法做出调整。否则象他那种“三光”的做法,是很难收复秦地的民心的。

相比之下,刘邦就要做的有远见的多,他在先入关中后,实行的“约法三章”,已经足以让恐惧被报复的秦人,感受到安全感了(这点很重要)。再对比一下后面项羽的“三光”政策,秦人在面临选择时,到底会倾向于项羽阵营,还是倒向刘邦,已经不言而喻了。这也是刘邦在攻入关中之后,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便彻底平定了三秦的根本原因。有了政治基础,军事上的胜利总是会来的更快,这一点,即使身处其中的人,也未必能这么乐观的想到。就像1946年的红色政权,最初也没有想到,自己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便能夺取天下一样。

所以在与项羽的PK过程中,与其说刘邦是赢到军事上,不如说是赢在政治上。所谓军事家与政治家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考虑问题,一定会更加全面,和更有远见些。每当视线转到楚汉相争这段历史时,我的脑海中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浮现一“名言”:别拿村长不当干部。

如果说中国历史中,有哪位帝王的出身算是草根,那么除掉那个出身已经见底的明太祖,就是这位汉高祖了。不能说每一个人的出身都会对性格的形成,造成致命影响。但显然,草根出身的刘邦,对于民心向背的敏感度要更高(这是政治家的评分当中,一项很重要的指标)。而项羽这位末落贵族,更关心的是精英阶层的想法。

攻取关中,对于刘邦的事业来说只是一个开始。事实上在汉军刚刚攻灭章邯,刘邦便已经开始谋划并抢占关外的桥头堡了。而最先被刘邦所看中的战略要点,对于他来说也同样是一块经营地这熟地,它就是“南阳盆地”。反攻秦地所迅速获得得的胜果,让刘邦有理由相信,自己同样留下好声望的南阳之地,也有可能顺风倒向自己。因此在攻击到咸阳之后,刘邦除了遣军向西、北方向,去接收陇西、陇东两个板块,并由此攻击陕北高原的上郡,以对关中盆地残余的抵抗力量,形成合围之势以外,一支先遣军就已经顺由武关道,将汉军的触角延伸到关外了。

相关内容

揭秘刘邦造反获众人拥戴原因:他是一个亡命之> 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揭秘刘邦杀韩信的原因> 吕雉专政:吕后杀刘邦子孙因长期守寡心理变态> 刘邦怎么封其父为太上皇的?刘邦父亲刘太公简> 刘邦也是私生子?历史上那些地位显赫的私生子> 刘邦与项羽: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谁更厉害> 民间传说:九天玄女帮助汉高祖刘邦建都的故事>

推荐阅读

著名战役> 红楼梦人物> 水浒传人物> 宣太后> 苏秦> 楚庄王> 荆轲> 孟子> 张骞> 苏武>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