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刘备
目录
位置: > 历史故事 > 刘备 >

三国中关云长如何试探刘备还荆州的底线?

千百年来,“大意失荆州”成了武圣关云长的一个污点。人们为关云长扼腕,为蜀汉叹惜,荆州之败成了蜀汉由盛到衰弱的一个转折点。但是,荆州真的是大意失去的吗?虽然年代久远,证据湮灭,史书的记载又微言大义且难免挂一漏万,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在这部兼具历史事实和民间野史故事,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的文学巨著里,我们找到了解开荆州结的线索,这里埋藏着无限接近真相的可能。让我们一起重读《三国演义》,去揭开遮蔽在人们心中的重重迷雾。

关云长守荆州的战略选择并无不当之处。诸葛亮离开荆州后,留给关云长八个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可是后来,“北拒曹操”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变成了“北攻曹操”;而“东和孙权”呢?这是关云长被比较多人非议的地方,认为他“骄傲自大”,没有落实好诸葛亮的这个意见,导致最后惨败。但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的。在据有荆州的前提下蜀汉欲图“东和孙权”是不现实的,只能是“东拒孙权”。刘备集团对荆州是不愿意放弃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路线,荆州就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赤壁战后,与东吴兵分两路,孙权向北,周瑜向西,企图一举拿下合肥和荆州,全取胜利果实不同,刘备直指荆州的目标要现实得多。而且,刘备以退为进,利用周瑜与曹仁作战之机,坐收了渔人之利。

为避免太早翻脸,刘备集团对东吴一直虚与委蛇。事实上,在谁该拥有荆州上,东吴并不比刘备占理。但面对强势的孙权,刘备只能一再拖延。先是以刘琦作挡箭牌,后又托词“暂借荆州为本,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 ,接下来却是“容吾取了东川、汉中诸郡,调云长往守之,那时方得交付荆州”,即使是在“却说西川百姓,听知曹操已取东川,料必来取西川,一日之间,数遍惊恐。”时,为求孙权攻打曹操,也只是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交给东吴,对于荆州的主要地盘,仍坚持“若取了东川,即还荆州全土。”。直到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才完全掀开底牌。因为这时,刘备不仅封“魏延为汉中太守”,而且“拜云长为前将军,假节钺,都督荆襄九郡事”。

对刘备的心思,东吴洞若观火,事实上从一开始就没有上当受骗,奈何有心无力,多方掣肘。所以,荆州在危险中维持着恐怖的平衡。在刘备刚刚占领荆州部分地盘时,虽然鲁肃与诸葛亮写字画押,声称浊暂借荆州,可是后来周瑜的美人计竟弄假成真,刘备成了孙权的妹夫,而且还把孙尚香给成功带走了。刘备跑后孙权大怒,欲拜程普为都督,起兵取荆州。可此时守荆州的关云长虽力量薄弱,但哪怕是魏吴两国同时来攻,以关云长之能,他要固守待援,还是绰绰有余的。

接下来,刘备在占领西川之后,也没有“图得西川,那时便还”荆州的意思。这时,关云长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要求:第65回:一日,玄德正与孔明闲叙,忽报云长遣关平来谢所赐金帛。玄德召入。平拜罢,呈上书信曰:“父亲知马超武艺过人,要入川来与之比试高低。教就禀伯父此事。”玄德大惊曰:“若云长入蜀,与孟起比试,势不两立。”孔明曰:“无妨。亮自作书回之。”玄德只恐云长性急,便教孔明写了书,发付关平星夜回荆州。平回至荆州,云长问曰:“我欲与马孟起比试,汝曾说否?”平答曰:“军师有书在此。”云长拆开视之。其书曰:“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云长看毕,自绰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将书遍示宾客,遂无入川之意。

此时的关云长已年过五旬,难道真的会不知轻重,离开荆州来西川与马超比试武艺吗?刘备大惊的是担心两人会“势不两立”吗?关云长以前有因比试武艺和别的将领势不两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以说,关云长只是托词,他要了解的是大哥据有西川后对荆州明确的态度。刘备大惊的也是荆州的安危。所以,孔明的回书最后三句话“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最为关键。另外,关云长是不是还暗藏了希望马超来荆州协助的意思呢?毕竟,如果他不能入川,是可以让马超到荆州来的。

正是因为知晓了大哥对荆州真实的态度,所以在孙权以诸葛谨家小行苦肉计逼迫刘备手书“分荆州一半还之: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与他”时,关云长严词拒绝,表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吾兄有书来,我却只不还”。为此不惜单刀赴会。

相关内容

刘备不顾诸葛亮求情一定要杀张裕因为太聪明了> 揭秘:三国史上刘备赐死干儿子刘封是谁的主意> 孙尚香与刘备悲剧式婚姻:被夫利用 与兄决裂> 三英战吕布背后的阴谋 刘备竟然故意放水帮倒> 三国诸葛亮庞统齐助阵 刘备龙凤兼得竟还失天> 三国中刘备为何一定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潘浚为何没有被刘备重用却在东吴发展顺利>

推荐阅读

著名战役> 红楼梦人物> 水浒传人物> 宣太后> 苏秦> 楚庄王> 荆轲> 孟子> 张骞> 苏武>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