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饮膳札记
目录
位置: > 生活类书籍 > 饮膳札记 >

扣三丝汤

扣三丝汤

有些菜肴,我自己在试做以前并末尝过,只是听人说起,便试为调制,再请那人食而监定之;有时候要三番两次修改才能做对,有时却也能一次而中的。

「扣三丝汤」,便是我运气好,用心琢磨,一次便做对的一道汤类。其实,这一道菜肴是不是叫做「扣三丝」,我都不晓得,只是为其特色而自行命名罢了。

豫伦在两岸尚未通行互访的许多年前,曾因为老父百岁寿庆而自第三国转赴大陆二周。他多半的时间滞留北京,与分别三十余年的父亲日夕相处,最後才去出生地上海走访。对於食道颇有兴趣的他,当然不放过任何尝食记忆中故地小吃的机会。当时的大陆仍未经济起飞,衣 食住行一切因陋就简,令他大失所望,唯独在城隍庙附近一家小馆喝到的一种汤不能忘怀。

豫伦说:「那一碗汤端上来,先只见清鸡汤,中央一三色的东西如小丘。等汤匙一触到,便散开来变成满碗的鸡丝、火腿丝和笋丝,好看极了,也好吃极了。」於是,他把制作的可能过程告诉我,我自己又揣摩着试为烹调。

这一道汤肴的制作分两部分:一是高汤,一是鸡、火腿、笋三丝。高汤部分,应取老母鸡(至少要用土鸡,不可用洋鸡)一只,以慢火长时间煲之,约需三个小时,可加入两片姜及少许绍兴酒,以去除肉腥。姜烂煮一段时间後即取出丢弃。酒亦不必多加,一只鸡一只锅的汤 水中,大约只需加一汤匙的量即足够。加酒加姜的目的在去除腥气,故而姜要「功成身退」,酒也要在发生中和作用之後令人感觉不到其存在才对。《随园食单》中有一条「戒纵酒」,本是指饮食之际纵酒而醉,使「治味之道扫地」,但藉来形容烹饪时酌量勿过,也颇合适 。我曾经喝过加酒过量,或加酒太迟,致鲜汤中酒味浓郁未去的情况,这与汤虽鲜而肉腥末除,同样扫兴美中不足。

高汤有时要浓,有时要清,例如烹制鱼翅时,取前者,不妨留一些油脂;此则取後者,所以要去油脂。去油脂的最简单方法是:汤冷後,取出鸡体丢弃,用网瓢过滤杂质,连同锅或大碗置入冰箱,半日後或隔夜取出。黄蜡也似的一层鸡油覆盖汤上,用筷子轻轻夹去,余下的 便是清纯鲜美的鸡汤了。汤中加入咸淡适宜的盐,以中火滚沸备用。

或有人认为煲制鸡汤太麻烦。其实,烹调也是一种艺术,艺术则不论绘画、雕刻、音乐或文学,未闻有不麻烦者;但现代人有时亦不妨利用科学成果取代人工劳力,以简省时间。市面有浓缩鸡汤罐头可用,但要买到良质,不带腥味,且浓郁鲜美的才好。在我所用过的鸡汤罐 头中,以美国制Campbell's牌较佳。开罐後,上面有一层浮油,去除後,添加清水煮沸,并加盐试咸淡备用如上述。

三丝各料须分开处理。鸡肉用胸脯肉或腿肉。剥去鸡皮,在清水中以中火煮至肉熟,去骨剔筋,仅留肉用。煮熟的鸡肉,待凉後,切为寸许长之丝。切鸡丝与切猪肉或牛肉不同,要顺其肉理,否则太过细嫩容易断裂。先切为薄片,再依序切为细丝。细而不粗厚,却又不易断 ,且又整齐美观,才见工夫。

火腿要先切去肥脂与皮,若含腿骨,亦当去除之。洗净後再放入开水中滚沸,去汤沥乾。然後再以中火清水煨煮至熟,去汤沥乾冷却。火腿之上品,风味绝佳,但是处理不妥善,则皮外骨间之残留物混入,味道怪异难咽,所以必须不畏繁琐仔细处理。煮熟的火腿,须待降 後切丝;若过分冷却,则僵硬反不易细切。由於火腿煮後仍有咸味,故而分量可减为鸡丝的三分之二左右,以免汤肴过咸破坏鲜味。

至於笋,最好是选用冬笋,味道最佳。但是一年之中产冬笋的季节有限,退而求其次,亦可用绿竹笋。竹笋要选肥短略弯形状,若系绿竹笋,则宜避免笋箨尖端有绿色者,才不至於带有苦味。竹笋属山珍,自古文人多喜其形且喜食其味,以之入画又入诗。东坡初到黄州诗 云:「长遶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笋的香味清美自是不凡,不过,冬笋处理不当,往往涩麻令舌难堪,故宜乎先於冷水中煮沸过,再切片切丝。

鸡丝、火腿丝与笋丝分别处理切妥後,取一普通饭碗,将三种材料整齐排列於碗中使呈三等分。但由於火腿丝之分量较少,不妨先将碗底均匀排列,面上不足之部分,可用笋丝填补。因为碗内各料要倒扣,其底部反将出现於表面,故须讲究美观,至於面上部分则压在汤底, 可以通融补救,火腿过多,令汤味太咸,笋丝多一些,则添增清香与爽脆之口感,因而三丝之多寡比例依序为笋最多、鸡肉次之,火腿肉又次之。

三丝填入碗中时,宜使丝丝紧扣纵排勿乱,保持不松不紧的密度。太松则不成形,太密又恐倒扣之际不易离碗,所以松紧之间的手感拿捏非常重要。

以上所记高汤与三丝分别调制整理,是属於准备工夫。上汤之前,要一边将高汤加使热,另一边则将装排入碗内的三丝隔火蒸至热透,需时大约三十分钟。

取一底部略宽的汤碗,覆盖於排列三丝的碗上,然後倒转过来,饭碗便正好倒扣在汤碗底层的中央部位。遂於其上注入热高汤,至汤将淹及饭碗脚部时,用手指或夹子轻轻出饭碗,再继续徐徐注入高汤,直到汤面整个淹没三丝,至碗内八分满便可停止。

经过三十分钟的隔火蒸热,鸡丝、火腿丝与笋丝在碗内会由於些微膨胀而相互紧密依靠,所以除非注汤时过於猛烈,否则不至於轻易损毁如小丘陵的形状。

小心谨慎地将汤碗端上桌。客人们往往会为那一碗表面看似空无一物,而仔细端详又见三丝形成的小丘若隐若现在其底,及至用汤勺碰触之则哗然散成纷纷缤缤的神奇而大感惊喜。这时,笋香与火腿香与鸡汤互融,又将造成嗅感味觉上的另一高潮。这时,一道初看平凡无奇 的汤肴竟有魔术一般的效果,先前所费的心神力和时间,便有了莫大的安慰与欣喜了。

多年前,我仔细听取豫伦的形容与分析,宴客时第一次试做便成功。他说:「就是这样子,就是这个味道!我在上海城隍庙喝过的汤。」

然而多年之後,我仍没有去过那个城隍庙。离开上海那一年我十一岁,我随着父母家人回到从未来过的故乡台湾。日月飞逝,我从年少而成长而渐老,上海始终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也曾有过几多次可以回去的理由和机会,但我心中有一种担忧与惧怕,不敢贸然面对我童年许 多珍贵的记忆所系的那个地方。韦庄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日本的一位近世诗人说:「故乡,合当於遥远处思之。」

城隍庙的「扣三丝汤」果真如我所烹调出来的色香味吗?如是我闻,但我不敢去求证。

推荐阅读

富爸爸穷爸爸> 二十四重人格> 九型人格> 日语轻松入门> 四季养生食谱>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至味在人间> 葡萄酒品鉴艺术> 女性服饰搭配技巧> 女人骄点>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