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李世民
目录
位置: > 历史故事 > 李世民 >

唐太宗35个命运多舛的儿女们:大都死得很惨

唐太宗李世民生于隋开皇十七年(598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李世民青年时期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战功卓著。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逼迫父亲高祖李渊退位而登基,成为唐朝的第二个皇帝。李世民在位期间,以文治理天下,以武开疆拓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贞观之治”,并以此名垂青史。

据《新唐书·太宗子》、《旧唐书·太宗诸子》及《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等史书记载,唐太宗共有14位儿子,21位女儿;可谓子女繁多,人丁兴旺。但是,太宗诸多子女的命运又如何呢?

先来看太宗的儿子们。从寿命上看,十四子中,第二子、第十一子及第十二子未成年,早亡;其余大都是在青壮年时期亡故,寿命最长者也只有60出头。从亡故状态方面看,除早亡的三位以外,其余十一位王子,第九子李治继位为高宗,55岁时病亡,属于善终;第十三子赵王李福36岁病亡,也属于善终。另外九位未得善终,死亡原因为阴谋夺位或谋反。

太宗的二十一个女儿,除早夭的四位公主以外,大都经历坎坷,寿命长的不多。高阳公主、巴陵公主两人因“房遗爱谋反案”被赐自尽。

十四子:

1、太子李承乾:生于武德元年(618年),母亲是长孙皇后。太宗即位后,于武德九年十月被立为皇太子,当时才八岁。承乾少年时,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儿,识大体,有决断,太宗非常宠爱、器重他。《新唐书》上说:“甫八岁,特敏惠,帝爱之。在谅暗,使裁决庶政,有大体。”但是年长以后,患有足疾,行走不便,心生自卑感。并开始声色犬马,还宠爱一个娈童,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称心,经常奢靡无度。他唯恐父亲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的劝勉不耐烦,甚至曾派人刺*杀规劝自己的老师。同母弟弟李泰一直有夺太子位之念,兄弟交恶。后来太宗知道他的不良所为,处*死了那个娈童称心,父子关系也急剧恶化。

贞观十六年,承乾被控企图效行玄武门之事夺位,事败,依律当斩,太宗不忍心杀亲生儿子,极力保全。贞观十七年,承乾太子位被废,充军到黔州。贞观十九年郁郁而终,年二十六岁,谥愍王。太宗心情悲痛停朝一天,以国公的规格举行了葬礼。长子未得善终。

2、楚王李宽:母不详。《旧唐书》: “楚王宽,太宗第二子也。出继叔父楚哀王智云(太宗五弟)。早薨。”也就是说,即便他活着也没有争位的资格了。死后追赠楚王。

3、吴王李恪: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生于武德二年(619年)。《册府元龟》记载:“吴王恪,太宗第三子。少善骑射,太宗甚爱之。”贞观十七年,太宗废了长子李承乾的太子位,改立长孙皇后所生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随后又因担心李治“软弱”,认为李恪各个方面都很像自己,《旧唐书.太宗子》说:“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因而又想改立恪为太子,遭长孙无忌而反对作罢。长孙无忌由此深为忌惮李恪。

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发生了房遗爱谋*反案,房遗爱为求免死,按照长孙无忌的心意诬陷李恪谋*反。李恪临死时大呼:“如果社稷有灵,长孙无忌将遭族灭!”年约三十四岁。《大唐新语.》记载“高宗即位,房遗爱等谋*反,敕无忌推之。遗爱希旨引恪,冀以获免。无忌既与恪有隙,因而毙恪。临刑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若宗社有灵,当见其族灭!”后被追封为郁林郡王。第三子未得善终。

4、魏王李泰:母亲是长孙皇后,生于武德二年(619年)。喜爱文学,书法尤工草隶,收集图书逾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名家。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是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数种史书均有记载,《旧唐书》:“魏王泰宠冠诸王。”《新唐书》:“王为陛下爱子。”《册府元龟》:”深为太宗所爱。“

按照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该去自己的封地,不能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也就是说可不去外地赴任。也正因为这样无尽的溺爱,让李泰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只要把亲哥哥承乾拉下了马自己就能登上储君之位了。所以李泰最终还是选择踏上了一条注定无法回头的路。后来李泰涉嫌与太子争位,太宗为了达到让嫡子们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今郧县)。太宗仍然牵挂如初,后来进封李泰为濮王。弟弟李治继位以后,对这位兄长优遇有加,《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车服羞膳,特加优异”。但是,李泰心情郁郁,永徽三年(652年)死于郧乡,享年33岁。第四子未得善终。

5、齐王李祐:母亲是阴妃,生于武德初年,《旧唐书.太宗诸子》记载:”庶人祐,太宗第五子也。....(贞观)十年,改封齐王,授齐州都督。“李祐好狩猎游玩,结交奸邪小人。太宗多次训导,李祐不思悔改。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祐谋反。三月三十日被兵曹参军杜行敏擒住,押送至长安,被太宗贬为庶人,赐死于内侍省。同党一并被杀。《新唐书.太宗子》:“执送京师。赐死内侍省,贬为庶人,葬以国公礼。”第五子未得善终。

6、蜀王李愔:母亲是隋炀帝女杨妃,生年不详,同母兄为吴王李恪。贞观十年,封为蜀王。相比其兄,李愔更像一个贵族纨绔子弟,好游猎玩乐,恣意任性,多次违法,屡遭贬斥。并且跟其兄一起,受累于永徽四年的"房遗爱谋反案“。这个案子牵连到李愔的同母兄吴王李恪,李愔被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乾封二年(667年),死于流配地巴州。第六子未得善终。

7、蒋王李恽:母亲王氏,生年不详。贞观十年,封为蒋王。674年,转任箕州刺史。録事参军张君彻捏造证据,诬告李恽谋反。高宗派使者调查,李恽惶恐自杀。高宗了解到实情后,杀了张君彻,追赠李恽为司空、荆州大都督。第七子未得善终。

8、越王李贞:母亲是燕德妃。生于武德八年(626年),贞观十年封为越王。李贞好武,善长骑射;好学,精于文史;有一定的行政能力。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垂拱三年(688年),李贞联合李氏诸王起兵反抗武则天,兵败饮毒自尽,年62岁。他的后人被武则天改姓“虺”,开除宗籍,流放岭南,神龙年间才得以复姓归籍。第八子未得善终。

9、高宗李治:母亲是长孙皇后,是嫡三子。贞观二年(628年)生,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10、纪王李慎:母亲韦贵妃,生年不详,贞观十年得封纪王。李慎少而好学,与越王李贞齐名。李贞起兵反武,李慎觉得时机不成熟,按兵未动。李贞兵败,李慎还是受了牵连。武则天免了他的死罪,改姓虺氏。永昌元年(689年)7月,被流放巴州,路途中在蒲州死去。直到唐中宗复辟以后,虺慎才复李姓。第十子未得善终。

11、江殇王李嚣:母亲燕德妃,早亡。生年不详,贞观五年封江王,卒于贞观六年(633年)正月。谥号殇。

12、代王李简:母不详,早亡。生年不详,卒于贞观五年(632年)四月。

13、赵王李福:母亲是杨贵妃。生于贞观八年(635年),贞观十三年(639年)被封为赵王,后来过继给隐太子李建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加右卫大将军,授梁州都督。咸亨元年(670年)去世,享年36岁。赠司空、并州都督。

14、曹王李明:母亲是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杨氏。生卒年不详。高宗永淳年间,因为被废太子李贤(高宗和武后之子)谋逆案连坐,降封零陵王,发配到黔州。在武后的授意下,黔州都督谢佑逼迫李明自杀。第十四子未得善终。

二十一女:

1、襄城公主:母不明,下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萧瑀的儿子萧锐。公主个性孝顺友爱,行为符合礼法,太宗屡次下诏给其他公主,,要求她们以长姐襄城公主为榜样。永徽二年(651年),萧锐在恒州刺史任上死后,襄城又嫁给了姜简。同年,襄城公主在恒州去世,与萧锐合葬。

2、汝南公主:母不明,早亡。生卒年不详。

3、南平公主:母不明。贞观十一年(637年),南平公主下嫁王珪的幼子王敬直。公主出嫁的时候有一个小故事:按照古礼规定,刚进门的媳妇要行拜见公婆的礼仪,可是南北朝以来礼教废弛,公主出降时都不再遵守这个礼节了。王珪却说:“当今主上圣明,凡事都遵守礼法。我受公主拜见,岂是为了自己的荣耀,是为了成就国家的美名啊。”于是就和他的妻子在上席就坐,要求公主执行拜见公婆的礼仪,礼成而退。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做的对,太宗听说后也认为很好。从王珪开始,以后公主出嫁,有公婆的,都要行拜见之礼。贞观十七年(643年),王敬直因为与废太子李承乾有交往,被流放岭南,南平公主改嫁刘玄意。永徽元年(650年),公主去世。

4、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窦逵。窦逵早死,又嫁给王大礼。生卒年不详。

5、长乐公主李丽质:母亲是长孙皇后,是嫡长女。生于武德四年(621年),据《大唐故长乐公主墓志铭》记载,长乐公主聪慧开朗、善良贤淑、容貌秀丽,且擅长书画,深受太宗与长孙皇后宠爱。贞观七年(633年),长乐公主下嫁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十七年(643年)八月十日,二十二岁的长乐公主因气疾去世,太宗痛惜女儿年轻病亡,悲伤不能自已。

6、豫章公主:母亲是宫中下嫔,为长孙皇后养大,下嫁唐义识。生卒年不详。

7、巴陵公主:母不明,生年不详,下嫁柴令武。巴陵公主在永徽三年与高阳公主、房遗爱一同谋反,事发。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二被赐死,她丈夫也一起被赐死。

8、普安公主:母不明,生卒年不详。下嫁史仁表,史仁表是唐朝建立之前,就归顺李氏家族的突厥族将军史大奈的儿子。

9、东阳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高宗即位,进封为大长公主。龙朔二年(662年)冬,高宗同母妹新城公主受丈夫韦正矩虐待暴死。东阳公主因为当初做媒推荐了韦正矩,被高宗迁怒,斥徙集州。永隆元年(680年),东阳公主又因为与章怀太子李贤有过来往,被剥夺封号。垂拱四年(688年)六月,东阳公主再次遭到贬,武周长安元年(701年)八月,病死巫州。

10、临川公主:表字“孟姜”,母亲韦贵妃。生于武德七年(624年),下嫁周道务。临川公主自幼聪慧,能书善文。太宗非常喜欢他,经常对公主大加恩赏,还以王羲之的女儿孟姜之名赐予公主。卒于永淳初年(682年),享年58岁。

11、清河公主:名“敬”,表字“德贤”,母不明。生于武德七年(624年),贞观七年(643年),下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程知节(即程咬金)的次子程怀亮。麟德元年(664年),清河公主去世,享年41岁。

12、兰陵公主:名“淑”,表字“丽贞”,母不明,下嫁窦怀悊。生年不详,病逝于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八月。

13、晋安公主:母不明,生卒年不详。下嫁给了岚州刺史韦思安,不知道什么原因又改嫁了杨仁辂。

14、安康公主:母不明,下嫁独孤谋。生卒年不详。

15、新兴公主:母不明。贞观十六年(642年),西突厥薛延陀真珠可汗求婚。这时,大将契苾何力被薛延陀俘虏,太宗为了换回契苾何力,同意以新兴公主和亲。契苾何力回来后,劝说太宗不要和亲。太宗就要求真珠可汗迎亲,杂畜十万作为聘礼。由于暴风雪,牲畜冻死走失过半。太宗以此为由取消和亲,命新兴公主下嫁长孙曦。

16、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是高宗李治的同母妹妹,太平公主姑母兼婆母。初嫁杜如晦之子杜荷,贞观十八年(644年),杜荷卷入皇太子李承乾案被处*决。公主又改嫁薛瓘。咸亨二年(671年)五月,城阳公主病逝。

17、高阳公主:母不明,生年不详。太宗非常钟爱高阳公主,特地把她下嫁给了名臣房玄龄之子房遗爱。但是高阳公主恃宠娇纵,婚后与和尚辩机私通,太宗得知后大怒,命腰斩辩机,杀了公主奴婢数十人,高阳公主由此非常怨恨父亲。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高阳公主与其夫房遗爱意图拥立荆王李元景谋反事泄,高宗赐其夫妇自尽。

18、金山公主:母不明,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

19、晋阳公主:表字“明达”,生卒年不详。明达很小的时候,母亲长孙皇后就去世了。晋阳公主极受太宗宠爱,是他唯一亲自抚养的女儿。晋阳公主和同母哥哥晋王李治感情也极深。她聪明善良,性格和母亲长孙皇后相似,太宗发怒的时候,她在旁边察言观色,缓和气氛,为大臣们慢慢辩解。晋阳公主十二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太宗为之非常伤心。

20、常山公主:母不明,生卒年不详。未及下嫁就去世了。

21、新城公主:母亲长孙皇后。下嫁长孙诠,因长孙家族在与武则天的政治斗争中败落,长孙诠被武则天心腹暗*杀。在东阳公主的推荐下,新城公主改嫁韦正矩。韦正矩对她残暴无礼。663年二月,新城公主突然死亡。高宗大怒,下旨杀了韦正矩。同时又迁怒做媒的九姐东阳公主,将她全家斥徙集州。

皇帝家的儿女,本应大富大贵,尽享人间之繁华。但是唐太宗儿女们的命运却是如此多舛,令人感慨万千。这或许是太宗得位时杀伐过重的报应。

相关内容

怎样玩转权力控制游戏: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之>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杨广的十大惊人相>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对哪四个男人魂牵梦系?> 唐太宗是如何一举击溃突厥帝国的?突厥怎么灭> 唐朝兰陵公主简介: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九女李淑> 长孙皇后死后谁管理唐太宗的后宫?古代后宫故>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是最能打仗的帝王?>

推荐阅读

著名战役> 红楼梦人物> 水浒传人物> 宣太后> 苏秦> 楚庄王> 荆轲> 孟子> 张骞> 苏武>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 Weibo Article 41 Weibo Article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