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李世民
目录
位置: > 历史故事 > 李世民 >

揭秘史上真实的杨妃 唐太宗李世民妃子杨妃简介

杨妃,隋末唐初人,祖籍弘农华阴,名讳不详,生卒年不详。

隋炀帝杨广之女 ,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徽号未载,安葬地亦不明。

唐太宗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生母。史书对其本人的正面记载甚少,仅有寥寥数字,但其记载于其子吴王李恪的立传之上;且从上下文可断,李恪因为乃母出身贵胄,而被唐廷上下瞩目。

隋朝帝女

作为杨广为数不多的子女之一,杨妃在童年时代应当是衣食无忧,接受了皇室良好的教育。嫡母皇后萧氏为出云公主西梁明帝萧岿之女,后妃陈贵人陈婤乃陈后主第六女,宣华夫人陈氏为陈宣帝第十四女宁远公主,陈后主妹,隋炀帝妃陈氏为陈后主第四女广德公主,皆为帝女。

杨妃的生母,史料无载,会有多种可能,尚无定论。有一部分人认为是隋炀帝的高级嫔妃所生,有些人则认为是一般姬妾所生,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是萧后所生,争论颇多。尽管在大业后期,隋炀帝妃嫔众多,但在晋王和太子时期杨广的妃嫔数量有限 ,所载生子不过四人;且隋炀帝曾经对侍臣说:“我只有杨暕一个儿子,不然的话,一定要当众惩罚他,以正国”,可见其子嗣不多确为事实。因此,考虑《隋书》有遗漏记载其他公主的可能性,可以判断除南阳公主之外,杨妃如有其他的同父姐妹,不多于二人应为可信。

需要说明的是,生母外家的出身、地位如何,对杨妃“帝女身份”没有任何影响,也就是说,杨妃的“帝女”身份是由其父杨广所处的地位所直接定义的——古代男权社会中以父为尊,以父系血亲形成的宗法关系构成皇室统治权力的核心,母亲对后代不起决定意义,但外家的尊卑有时会影响其可能的尊宠程度。

现有史书未记载其生辰,但是通过其子李恪的生年——即619年(武德二年)推测,杨妃在至少应出生于大业初甚至更早,但最晚应不晚于大业三年。

作为杨广为数不多的子女之一,杨妃在童年时代应当是衣食无忧,接受了皇室良好的教育。但其是否册封、公主封号为何现已不存,或有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参考同一时期比较著名的帝女如梁朝公主萧氏(即后来的隋炀帝皇后萧氏)、陈朝公主陈氏[5] (即隋文帝宣华夫人)等,可见同一时代女性封号在正史中的缺漏相关记载,实非罕见。

至于其在与李世民结合之前,是否已有婚配、甚至是否生育其他子女,现有史料依然空白,也无确凿结论。

隋炀帝一生热衷于游历,足迹从西北踏至江左。期间,其家眷儿女皆与之随行,故杨妃早年随父多有游历,亦属可能且为寻常 。

隋湮唐兴

随着隋炀帝登基以后修建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加之隋文帝、隋炀帝政治改革触动了门阀的利益,最终在隋朝末年引发大规模的叛乱。中原、关中动荡之际,一意孤行在外巡视的隋炀帝继雁门之围后再也无法回返国都大兴,而是带领十万骁果南下江都,企图割据江南苟且偷生,其家眷大多随行,不能排除杨妃亦在其中、随父南下江都的可能。

617年(大业十三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留守长安、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681年(义宁二年)三月,即大业十四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缢死,随行的齐王杨暕、赵王杨杲皆遇害,杨妃的亲属、尤其以男性亲属死者不计其数。同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废杨侑为酅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崩。隋朝复国希望彻底覆灭,宣告灭亡,立国共三十八年。

而隋炀帝萧皇后、杨妃长姐南阳公主等宗亲被监禁随宇文化及北上,窦建德击溃宇文化及后,萧后由义成公主迎至突厥,其后立隋炀帝之孙杨政道为隋王,南阳公主则回归长安。直到630年,即唐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击溃突厥大军,萧后才带传国玉玺归返长安,这是后话。而杨妃本人是否亲身经历江都宫变,或者又因何未与乃父同行,又是否同样被宇文化及所掳,史册皆无明载,无从确认。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短短数年,杨妃从天之骄女沦落为亡国之女;参考杨恭仁随行被宇文化及俘虏后又重归长安的经历,以及其生子的时间,可知杨妃最迟在武德二年春三月进入秦王府。

武德初,曾作为帝女的杨妃下嫁于唐高祖第二子、当时已封秦王的李世民,详情史书未载。多推测两人属于政治联姻,也有观点认为两人曾是旧识,现有史料已无从确认。隋唐典型的门阀政治使得世家大族之间频繁通过婚姻缔结政治同盟,彼此之间互为姻亲盘根错节,杨妃与秦王李世民从血缘关系上实为表亲,杨妃的祖母隋文献皇后和李世民的祖母唐元贞皇后(追封)分别为独孤信的第七女和第四女。两女又分别是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因此杨妃可以称为李世民的表姊妹,两人的结合不仅从血缘上更从政治上充实了李渊家族的根基。

她是以何种身份嫁入秦王府,现有史料不得而知。根据现存史料的制度记载推断,杨妃以大长公主身份嫁入秦王府可能较小,而是在武德元年五月后以国公亲戚的身份礼聘入秦王府,其品阶不详。以燕氏礼聘入府后墓志称其为贵人,应与之相当。

唐朝皇妃

626年(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帝。根据两唐书太宗诸子列传中的措辞可知,“杨妃”这一称谓实非简单妃嫔的泛指,而是杨氏应当在李世民登基后获得了正式的“妃”的封号,属于四夫人(四妃)之一。根据周礼四星制度与唐制,四夫人是仅次于皇后的等级,分别是“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但是很遗憾的是,她的具体封号不详,何时获得今已失考。

复杂的晋封结果和史料的模棱两可产生了诸多关于杨妃封号的争议。

观点之一认为杨妃是四夫人中的淑妃,持有这种说法的人占相当一部分,因为这样四夫人的封号似乎没有矛盾了,分别是韦贵妃、杨淑妃、阴德妃、燕贤妃。但实际上这个看法也无确定,结合考古与史书记载,其实存在六人做“四妃”的排列组合,即除去韦、杨、阴、燕之外,尚有两唐书中记载的李福之母杨贵妃、《唐会要》中记载的贤妃郑氏;而亦不能排除阴氏为淑妃、杨氏为德妃的可能性。

观点之二认为杨妃早丧,因此封号为追封,所以可能是任何一个,这样与晋封的实际情况不存在任何矛盾。杨贵妃此后递进改封为贵妃也顺理成章,但是史料只字未写李恪等人的孝悌是硬伤之一。比如《隋书》中大刘良娣早丧就提到其子燕王每至母亲忌日便哭泣等孝悌举动,在举孝廉制度还有余威的隋唐时期,孝悌是个人品格的集中表现,以孝闻名之人甚至可以直接被举荐做官,而在李恪与李愔列传或墓志均未提到其孝悌则令人疑惑。

观点之三认为杨妃可能因故出内,情同唐睿宗时崔贵妃和豆卢贵妃例,豆卢贵妃因出内未住宫内,崔氏可能是追封。故在此前提下,杨妃亦可能为任何一种封号,也不会与现有史书中记载的情况相矛盾。

观点之四认为杨妃和杨贵妃是一人,此观点极为少数。鉴于同时期修史和宫中称谓的惯例,《隋书》中的大刘良娣(早丧)和小刘良娣,两唐书中高祖后宫的大杨嫔和小杨嫔、玄宗时的武惠妃与武贤仪(时称小武妃)等,太宗后妃中两位“杨妃”却只以“杨妃”统称之不加区分,未免粗糙而突兀。五代时,金石学兴起,墓碑墓志的拓本保留,为后世修史提供了补充资料,太宗后宫出现两个“杨妃”或因国史有缺而金石弥补不全所致,但此说法需要更有力的证据。

太宗后宫“杨妃”之多,尤其是在赵王李福的墓志出土之后,现有的史料记载直接导致“双贵妃并存”的现象,与已知的后宫制度资料存在冲突;而如果是死后追封,则需要证明杨贵妃去世早于儿子李福,这样在儿子的墓志上才会写上其母最后的封号。但李福的墓志上没有明确写孝悌,故无法断言杨贵妃早亡,且赵王福墓志上明言“王,杨贵妃所生”,而非“赠贵妃杨氏”,且从《唐会要》之言可知,杨贵妃至少活到永徽六年,且封赵国太妃并获得高宗礼遇,所以有部分学者认为杨贵妃是死在李福之后。

晚年成迷

杨妃的卒年,现不可知;是否陪葬昭陵,亦是未知之数。

653年(永徽四年)年初,李恪被卷入政治斗争,蒙冤而死;其弟李愔亦受牵连。现从两唐书中,未见此案对杨妃生平的影响,难以判断是其史料遗失还是其已亡于冤案之前而未被牵连。

相关内容

揭秘:一代明君李世民为何要杀光所有亲兄弟?> 怎样玩转权力控制游戏: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之>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杨广的十大惊人相>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对哪四个男人魂牵梦系?> 揭秘:唐朝大将尉迟敬德亲手干掉李世民弟弟?> 大唐定鼎的决定一战 且看李世民的灭郑夏之战> 唐太宗是如何一举击溃突厥帝国的?突厥怎么灭>

推荐阅读

著名战役> 红楼梦人物> 水浒传人物> 宣太后> 苏秦> 楚庄王> 荆轲> 孟子> 张骞> 苏武>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