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诗词鉴赏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唐诗 > 诗词鉴赏 >

望洞庭的诗意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1】

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好像一个没有磨的镜子。

遥望洞庭湖非常美丽。好像一个白银盘里面有一个青螺。

【译文2】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诗意1】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意。

【诗意2】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平静的。诗人这次来观赏洞庭湖的风光,正是在一个清秋月夜,而且是水面无风的时候。可以想象,呈现在他面前的,会是怎样一片宁静、和谐的湖光月色了。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说:这很像是还没磨光的镜面啊!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诗人又将视线移向远方:洞庭湖心,青山一点,那就是自古闻名的君山了。这么苍翠,这么小巧,蹲在皓月清辉的水面上,正好似白银盘里的一只小青螺呢!

这首山水小诗的妙处,全在于几个生动的比喻。它们不但表现了月下洞庭的迷人景色,而且人对面映衬出诗人自己的形象: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如果不是站得高、看得远,如果没有宽广阔大的胸怀,要这样视大为小,举重若轻,那是不可能的。

【诗意3】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和”即和谐,融合。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这一句诗人是从两方面来写,把湖光与秋月结合起来,,描绘出了在秋夜皎皎明月之下,洞庭湖水澄澈空明,两相应和的优美景色。其中,“秋”字点明了时节,也暗示了诗人的心中淡淡地忧思。特别是诗句中的“和”字,用得极为精妙,不但表现出了洞庭湖夜晚融融的月光与平静的湖水融为一体的特点,而且为诗歌营造了空濛浩淼的审美境界。

接下“潭面无风镜未磨”承上句“两相和”而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景象。“潭面”指湖面。“镜未磨”,我们都知道,古人的镜子是用铜制作而磨成。这里一句,诗人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面比喻为一面“镜子”,并用“镜未磨”来描写,不但形象而贴切地描绘出如同一面因没有打磨而光泽暗淡的镜子,而且也暗示了因夕阳西下而月光朦胧所形成洞庭湖水面浩淼的独特景观。可以说,这一句也时对上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画面进行了具体的描画。

接着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色”,这里,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转移到了君山。一个“遥”字,不但说明了诗人视线由近及远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在远观之中,以高远的视角,描绘出了皓月银辉之下的洞庭山水浑然一体的壮阔画面。其中一个“色”字,更让人感受到月光下的山更青,水愈清,山水相依的独特之美。这样,在极为高远的视觉氛围内,不但使诗歌的意境更为开阔,而且也为后面描写做了进一步的铺垫。

紧接着诗人写道:“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是形容水天相接而又朦胧空灵的洞庭湖。“青螺”即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常用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一句紧密第三句而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夜之下的君山与洞庭湖及四周空濛的雾气构成的画面,用一个白色的银盘中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所构成的画面来比喻,这不但形象地突出了月光下的君山之青,也描绘出了洞庭湖及其周围雾气蒙蒙的广阔境界。更为可贵的是,诗人用这个比喻句,不但色调淡雅——也就是“白”与“青”在对立中和谐统一而成,而且把无边无际的洞庭山水浓缩为一件精美无比的美术工艺珍品。这样,不但通过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置浩大的自然山水于恰是盆景似的景观之中,而且用反衬手法,以小见大,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襟怀。同时,这一描写,也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总之,刘禹锡这首山水诗,从表面看,纯然以写景为主的。在极富艺术张力和雄伟的气势中,不但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而且在诗歌中也感受到诗人极富浪漫色彩的奇思妙想,特别是在“以小喻大”中所表现出的气度和非凡的艺术才能。

【诗意4】

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相关内容

《龟虽寿》赏析> 《过故人庄》的诗意> 滁州西涧的诗意> 约客的诗意> 游子吟的译文> 蕙崇《春江晓景》的译文> 春晓的译文> 登鹳雀楼的诗意> 七步诗的诗意>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意>

推荐阅读

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 古诗文赏析大全>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首电子版>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诗词鉴赏>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王维>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