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诗词鉴赏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唐诗 > 诗词鉴赏 >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译文、赏析)

【原作】

于易水送人——[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别:告别,离别。

燕丹:燕国太子丹。

没:没,音(mò),死亡。

【古诗今译】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依然寒冷如初。

【赏析】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被誉为绝唱。骆宾王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陈熙晋曾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当时不仅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更是深为不满,因此,他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其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据史料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本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也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不蔓不枝,直入史实。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畅,也使音节变得纡回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那种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点滴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愤懑,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相关内容

《龟虽寿》赏析> 《过故人庄》的诗意> 滁州西涧的诗意> 约客的诗意> 游子吟的译文> 蕙崇《春江晓景》的译文> 春晓的译文> 登鹳雀楼的诗意> 七步诗的诗意>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意>

推荐阅读

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 古诗文赏析大全>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首电子版>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诗词鉴赏>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王维>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