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饮膳札记
目录
位置: > 生活类书籍 > 饮膳札记 >

芋泥

芋泥

芋泥,是闽南甜点。第一次听到这词儿,也是在上海居住的儿时。母亲说山楼制送到外祖父府上的佳肴之中,夏季有「冰淇淋」,冬季则有「芋泥」。我确信没有听错,因为儿童对冰淇淋总是有一分眷恋喜,相关的记忆是深刻的,只是长大後反而疑惑:那时候已经有了 冰淇淋吗?不过,终究也如同其他一些更重要的事情一样的,如今後悔亦无从追究考窍了;至於芋泥,倒是反而在其後的日子里有了尝食的机会,甚至自己也制作过很多次。 

芋泥,以其甜而油腻,今日无论讲究卫生或护生,大概都是人人敬而远之的点心吧。记得我刚刚学会时,常常制作,且以之分送与母亲,以及当时住在士林的舅父。我的舅母是东北人,对於闽南这种甜点,不甚能忍受。舅舅食量不多,但是他略略品尝我作的芋泥,大概也想 起了他自己的年轻往事吧,曾经对我笑说:「哈啊!就是这个味道,你外婆最吃的,你母亲和姨也喜欢。台南人吃甜食啊,连蚂蚁都会教他们给毒死的。」舅舅平日比较拘谨,不苟言笑,但我记得他说这话时欢畅的神情。有时我不免想,味觉往往也可能引发一些乡愁或 深藏於心底的记忆的。 

而提及芋泥,我则又不免想起孙厨来了。 

在我任台大中文系的副教授时期,是系上最热闹值得回忆的一段时间。当时,我和我的前後期同学都还十分年轻,而我们的师长也多尚未退休,或虽退休而仍在系里担任兼任教授。我们平素十分崇敬师长,但遇有宴会则颇能够谈笑饮膳,流露真情。系里常常因为师长的生日 ,或国外学者来临,便於课後晚间举办宴会,由学生辈筹资聚餐,宴请主宾并所有师长为陪客。我们的师长以北方人居多,所以宴会的餐馆多以北方口味为主。例如在忠孝东路的悦宾楼和中华路的会宾楼,尤其会宾楼更是中文系同仁公私宴会常去之处。不过,有时北方口味 吃多了,也想换一换别的口味;後来不知是什麽人介绍的,我们找到了在新生南路一处私人第宅内的招待所,主厨的人便是孙厨。 

孙厨的名字,已经记不得了,或者我从来就不知道他的名字;不过,难忘记的是他所烹调的道地福州菜,尤其是每当宴席将终时端上桌来的甜点「芋泥」。 

当时大家尚未十分意识到节食卫生等问题,总是有酒则饮,肴来则食,欢畅尽兴而已。师长之中,台静农先生与孔德成先生不嗜甜品,乃是个人饮食惯,与年纪健康殊不相关;至於郑骞先生和许世瑛先生,则偏好甜食。许先生教我们声韵学,他患有先天严重近视,但上 课都不须看教学资料,学问深藏於脑中。他过耳不忘,晓悉学生每一个人的种种,却往往十步之外,莫辨男女。宴席间,总是有细心的女弟子坐在身边,为他斟酒布菜,且告知菜肴名称。他听见芋泥上桌,会露出天真如孩童的笑容说道:「这个,我最吃的。」郑先生一向 食量不大,但遇着甜品,每每可以独享双分。台先生总是把自己的一分推向郑先生面前,笑说:「因百,我这一分归你。」 

孙厨也外出主厨,我们曾经也有几次请他到住所来展现手艺的经验。在挑选菜单之际,芋泥自然是不能遗漏的项目之一。可惜他的菜肴多数已事先备妥,只临时烧烩蒸炸而已,我无法看到他的全部制作过程。至於芋泥,他也事先已制成盛於容器内,在宴会进行到大约一半过 程时,开始用大蒸笼蒸透上桌。 

我自己摸索学作芋泥,更在遇见孙厨以前,向他讨教制作方法,只是增加信心与手艺之锻链而已。 

芋泥的制作材料不算多,仅大芋头、猪油、砂糖及红枣,少许桂花酱而已。芋头要选用大而形体完好少缺陷者,约可双掌合抱大小为宜。若以飨十位客人,大概需要三个大芋头,去皮後约在一斤半左右。猪油最好是买生肥肉,自己熬炼出来,比较纯净香浓。量约在八、九两 ,熬成一碗左右。至於砂糖,则可备半斤。红枣是布置芋泥面上以收视觉效果,故多少不拘,二十粒或更多,视情况而定,至於桂花酱,也是用以提味,一小撮便可,倘不用亦无碍。 

市场上的芋头,有时皮上有纤,先要冲洗乾净,再削皮。有人对生芋易产生敏感,故不妨戴塑胶手套作冲洗去皮的工作。将去好皮的大芋头横切成两公分厚度的大片,平排於铝制蒸锅上。用大火蒸至每片芋头都熟透,然後趁热用乾净全无荤腥气味的刀背,或大型汤匙, 将芋头片碾压成泥状。这碾压的工夫相当累人,因为芋头含有丰富的淀粉质,遇热遇水气後,碾压之际会呈现浓重的黏韧,附着於刀背或汤匙之上,使作失控,并且相当耗费力气。但芋泥之可口处在於松软细腻,所以这一层碾压的过程十分重要,千万偷懒不得,务求彻 底碾妥,不留残余颗粒才好。 

接着,取一洗净之炒菜锅,将炼好的猪油倒入三分之二。於文火中放入碾碎成泥状的芋头,使用锅铲翻炒,使芋泥与猪油全面融合,一方面又撒入砂糖,使三者互相融汇在一起。原先稍嫌乾硬的芋泥,遇油和糖即逐渐变得柔软润滑起来,於是,可以再加入碗内剩余的油。其 所以分两次下油,是取渐次使润之效果;倘使一次即下全部的油,恐芋泥将会在锅中浮滑,而不容易吸收油分。 

我曾经看过坊间的一些食谱记述,要加入一些清水以制作芋泥。但我个人的经验是不必加入一滴水,全靠油与糖来使芋泥呈软滑。至於另外有些人以植物油羼入猪油中,或减少用油量,以达到卫生之目的,亦为我所不取。 

上好的芋泥必须极油极甜极浓腻。我宁可尝一小口这样的芋泥,也不轻意吃一碗因讲究卫生而减料的「芋泥」。 

芋头与油、糖在锅内翻炒至充分融合以後,就会有一种属於芋头的特殊香气四溢。随即取一稍深的容器,将炒好的芋泥盛入。盛入之际,往往会有空隙,不必理会,其表面有时也不甚平匀,亦不必担心;因为尚需蒸煮,而蒸煮时遇热软化,内部空隙自然填平,且表面亦自然 呈现平整光亮。如果家里有桂花酱,可以取约一小茶匙,於起锅以前羼入芋泥之中,则蒸出来後,会带有微微的桂花香,其嗅觉的效果更佳妙。至於红枣,是为了增添其视觉上的美化效果,可予事先用热水浸泡使软,取出其核,将没有破裂损坏的一面朝上,任意排列组构图 案。一般多作花形,偶尔亦可排出中国古代的云纹,亦古色古香可喜;若宾客之中有人逢生日,排出「寿」字形状,又可取代生日蛋糕,慧心巧思,显出主人的诚意了。 

芋泥至此可谓已经准备停妥,若要以之馈赠於人,只要用一张保鲜膜封其上,连碗置入大小相若的厚纸盒中,或藤制篮中,皆是美观而别致的礼物。若是居家或宴客飨用,则需要在大锅内隔水蒸煮至少半小时以上。面上必得用铝箔密封,以防水气浸入冲淡味道。 

芋泥蒸透後,打开铝箔纸,可以看到紫色的底上有红枣点缀,既美观且香甜。不过,享用芋泥之际要特别注意,因为其中多含猪油,蒸透後尤其保持烫热,但表面上看不见热气腾升,故初尝者容易低估其热度,往往一汤匙送进口中,吞吐不得,致烫伤喉舌,痛苦不堪。所以 宴客时,此道甜点端出之际,主人不妨附带说明警告,以免乐极生悲扫兴。 

虽然芋泥由淀粉、猪油与砂糖制成,三样都是容易导致肥胖的原料,为讲究健康苗条身材之现代人所畏避,但我曾见过西方人士制作糕点过程,其面粉、黄油、牛、砂糖以及巧克力等热量亦颇高,且用量十分惊人,绝不在制作芋泥之下。况芋泥香甜可口,偶尔尝食一、二 汤匙,回味无穷,又何妨?

推荐阅读

富爸爸穷爸爸> 二十四重人格> 九型人格> 日语轻松入门> 四季养生食谱>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至味在人间> 葡萄酒品鉴艺术> 女性服饰搭配技巧> 女人骄点>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