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饮膳札记
目录
位置: > 生活类书籍 > 饮膳札记 >

口蘑汤

口蘑汤

口蘑,是一种菌类,产於中国大陆北地塞外,特别以张家口一带所生长者为最着称。凡菌类可食者,多数味鲜美,尤其晒乾後再烹制,另有一种清香,是他种食物所难以比拟的。例如东方人喜的香菇,或西方人珍视的procini,都是新鲜的总不及晒乾的芬芳。 

很久以前听过来自大陆北地的人谈起口蘑,以及关於口蘑的鲜美,但是在台湾无缘享用,所以印象仅止於耳际罢了。我甚至於不知何故还记得许师母说过:「那口蘑里头的砂子儿啊,洗不清的,也只好吃下去了,反正是家乡的砂土嘛!」也记得她说这话时候脸上的表情,大 概是思乡的表情吧。许师母是旗人,她年轻时离开关外的家乡,与许世瑛先生结婚,像很多人一样,来到台湾就没有再回去。 

据说关外的土地多砂质,关外人多牧马畜羊,他们宰杀了羊马,把不要的内脏抛弃於地上,久而久之,内脏腐烂後就长出菌来,这种菌便是口蘑。也有人说,口蘑是马粪中生长出来的。听多了各种说法後,我对於口蘑的印象是模糊的、遥远的,也是不可思议的;总以为居住 在台湾,关外的菌类与我不相干。直到有一次赴香港,在公务之余闲逛铜锣湾、湾仔一带南北货店铺,偶然发现大玻璃罐上贴着「正宗口蘑」标签。仔细观察罐内深褐颜色的东西。枯乾的,有点近似草菇或蘑菇。小者如小拇指的上一截,大者亦不过像大拇指般。我要求店主 让我打开盖子,探手取一粒,等不及凑近鼻尖,已有清香袭人。 

我购买了一些,装入塑胶袋,复里之以牛皮纸。与书籍、衣物等杂陈於皮箱内。回到台北的家,打开皮箱,竟然满箱子的清香,令人欣喜! 

我把那些口蘑换装入乾净的玻璃瓶,盖紧瓶盖,收妥在冰箱内。於是,原以为遥不可及的口蘑,果真具体地存在於我家冰箱的一隅了。 

於是,我不得不为那些具体存在的口蘑而到处去打听烹调的方法。十余年或二十年前,吃过口蘑的人不多,却人人颇有一套说辞。我大略估计下来,以之烹制羹汤为宜。但众口解说,那砂子儿总是不免。头几回调制出来的口蘑汤,果然鲜则鲜矣,只是吃在嘴里,齿间沙沙有 声,实为美中不足之憾事。直到一天,我忽然想出一妙计,才算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的家人颇好咖啡,不以即溶咖啡为满足,故而备有磨咖啡豆机,及煮咖啡壶。那咖啡豆研磨後,须计量杯数而置入一种特制的纸袋内。清水滴入其中,成为滤清的咖啡汁,渣滓则残留於纸袋内。同样的道理,口蘑内的砂子儿必然也可以过滤才对。遂取一握乾口蘑,约可二 十粒,略予冲洗後,即取一中型汤碗浸泡冷水中。半小时或稍久,口蘑便会逐渐开张,沉於碗底,清水则转呈深褐色。颜色似咖啡而稍微淡浅。这时,口蘑里包含的细砂亦因其重量而沉淀碗底,便可取另一同样大小的汤碗,将浸泡口蘑的深褐色汁水经由滤纸袋徐徐注入。 作时,不妨取换两三个纸袋,以避免破漏。至於汁水倒完後,完全张开的口蘑及其砂子儿,则复於自来水龙头下快速冲洗乾净(由於浸泡长时,菇身已全开张,所以用手指捏,很容易冲除砂粒)。去除砂後的口蘑,稍予挤乾,切除蒂根留用。经过此道手续後,口蘑的清香 得以保全,而其令人烦恼的缺陷则可全免。至此,完美的口蘑已经备妥待用了。 

如河调制口蘑汤呢?方法必然极多。这里只记我自己尝试过的一道较有心得者。 

我认为口蘑的汁水虽然极为清香鲜美,但纯取其原味,则稍嫌涩,未如适量加入肉类高汤,可以提升润味。至於高汤,则又类多,不计其数。前记「潮州鱼翅」及「佛跳墙」的高汤,用料有全鸡、火腿以及猪蹄,系因取其浓稠效果。每个地方、每个家庭的高汤制作方法不同 ,我所听到的最讲究者是孔先生亲口传述的孔府高汤。他说:「那时候,不作兴使用味。我们家的高汤是:先用两只鸡、两只鸭,和一个肘子,慢火炖之。等味道都出来了,把那些都取出,只留下汤汁。然後,取两个去皮的鸡胸肉,略用刀子浅剁後放入汤中。这是用来吸 取汤中肉类所排出杂质的方法。少顷而取出吸了杂质的胸脯肉。当然啦,其本身的鲜味也添加人汤里去了。最後,再放入两只去了皮、粗剁过的鸡腿肉,也是为了吸取汤中杂质的目的。鸡腿取出後,放一张竹纸在汤的表面上,除去肥油。这便是我们家的高汤了。」孔先生 说的国语有些山东腔,惯加点文言句法。关於孔府嘉肴种种,颇有传说,时亦见於坊间出版物,但我都不甚清楚,唯独这个高汤,是几回宴席间坐在孔先生邻座亲耳聆听的。 

然而,我用於制作口蘑汤的高汤,则取简避繁,只以土鸡炖汤而不加其他作料,而且用量少,撇除油脂,以免喧宾夺主。近年来,市面上所卖Campbell's牌的清鸡汤罐头亦效果不差。不过,开罐後要先除去面上浮动的鸡油,而且那浓缩的鸡汤须对水,取其半罐即 可。大体言之,以浸泡口蘑的汁水为主,清鸡汤为辅,其比例约为四对一,才能收既保存口蘑清香复不失稍微滋润之效果。 

至於口蘑汤的内容,也需要略有他物搭配,才不至於太过单调。由於口蘑本身既浸发出汁,所以菇味已不甚浓郁,可以另取白色的普通蘑菇,与黑色的草菇。两种菇类都可以在市场购得,唯必要取其十分新鲜者。如何辨别新鲜与否?端视其菇身坚固紧韧,不容有松散之状。 颗粒不宜大,最好能与口蘑大小相若更佳;则煮开之後,棕色之口蘑与白色之蘑菇、黑色之草菇在碗内浮沉,色泽有别,颇为美观有趣。我戏称此为「三菇戏水」。 

此外,我又加入笋片。台湾几乎一年四季都有笋可食,夏春则绿竹笋,冬季则采冬笋。唯冬笋须先煮沸过,才不至於涩麻难入口。将笋先行剥壳,整棵在清水中煮开取出,待冷却後切片待用。 

高汤及诸配料准备妥当後,即可烹调口蘑汤。这一道汤,事前颇有些准备的功夫,但必要临食之际方可调制,否则煮好再热,便失去众菇新鲜爽口的效果了。而中国人宴席之道,汤多在近尾声时上场。此时宾客们的口腹已相当餍足,可能谈兴更浓,故不必急急上汤。从前, 我不甚体会这一层,总是依照自己安排好的顺序,将菜单上面的各种肴汤一道紧接一道端上去,有时不免阻扰客人谈兴;时则又因为上菜太快,令人应接不暇;或则因为客人延缓举箸,致肴汤已凉。其实,宴客之目的,飨以嘉肴固然重要,制造饮食欢谈的氛围更可贵,所以 主人无须紧张慌乱,而且切忌披头散发做出一副辛劳状。我宁可多花一些事前的准备工作,整装停妥,从容与宾客共享欢聚之乐。 

让宾客尽欢,谈笑俱足之际,女主人可以俟机而悄悄退入厨房,将口蘑汤与鸡汁依比例调配好的高汤煮沸,并尝食咸淡如何,再将口蘑、草蘑、蘑菇,以及笋片逐一倾入沸开的汤内。等待再度滚沸,即快速将此汤离火倒进白色的瓷碗,或亦可取用西式的透明玻璃大碗。我个 人比较喜用後者,因为端上餐桌之後,透明的玻璃可使淡棕色的清汤,以及其中褐、黑、白三色的菇类与浅黄色的笋片一览无遗。宾客於飨食过浓腻菜肴之後,见此清淡简单的汤,在视觉上能收致清新的感受,既而嗅闻其清香,复尝食其鲜美,可谓色、香、味俱全矣。 

我第一次以口蘑汤宴客,主宾是台静农先生、郑因百先生与孔德成先生三位师长,另有几位老同学作陪。三位老师都在北方住过很长的时间,来到台湾也很久了,乍见那一道口蘑汤,都有掩盖不住的喜悦,而且也异口同声说:「难得的是没有砂子!」我想,烹饪其实与文学 艺术一样,有慧眼辨识用心处,总是令人欣慰难忘的。 

遗憾的是,自从中国大陆开放观光以後,口蘑已不敷供给其自身,所以後来我再去香港已买不到这种野生的菇菌了。而知音解味的宾客也逐渐凋零,每忆昔日盛会,於甜美之中,常不免有怅惋之感!

推荐阅读

富爸爸穷爸爸> 二十四重人格> 九型人格> 日语轻松入门> 四季养生食谱>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至味在人间> 葡萄酒品鉴艺术> 女性服饰搭配技巧> 女人骄点>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